词条 | 鹪鹩赋 张华 |
释义 | 鹪鹩赋并序 鹪鹩,小鸟也〔1〕。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翔集寻常之内,而生生之理足矣〔2〕。色浅体陋,不为人用〔3〕。形微处卑,物莫之害〔4〕。繁滋族类,乘居匹游〔5〕。翩翩然有以自乐也〔6〕。彼鹫、鹗、鹍、鸿、孔雀、翡翠,或凌赤霄之际,或托绝垠之外,翰举足以冲天,觜距足以自卫〔7〕。然皆负矰婴缴,羽毛入贡,何者?有用于人也〔8〕。夫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故赋之云尔。 何造化之多端兮,播群形于万类〔9〕。惟鹪鹩之微禽兮,亦摄生而受气。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毛无施于器用,肉不登乎俎味〔10〕。鹰鹯过犹俄翼,尚何惧于罿罻〔11〕!翳荟蒙茏,是焉游集〔12〕。飞不飘飏,翔不翕习〔13〕。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14〕。栖无所滞,游无所盘;非陋荆棘,非荣茝兰〔15〕。动翼而逸,投足而安〔16〕。委命顺理,与物无患〔17〕。伊兹禽之无知,而处身之似智。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18〕。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而简易〔19〕。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20〕。 雕鹖介其觜距,鹄鹭轶于云际;鹍鸡窜于幽险,孔翠生乎遐裔;彼晨凫与归雁,又矫翼而增逝。咸美羽而丰肌,故无罪而皆毙;徒衔芦以避缴,终为戮于此世〔21〕。苍鹰鸷而受绁,鹦鹉惠而入笼:屈猛志以服养,块幽絷于九重;变音声以顺旨,思摧翮而为庸〔22〕。恋钟岱之林野,慕陇坻之高松〔23〕。虽蒙幸于今日,未若畴昔之从容〔24〕。海鸟爰居,避风而至;条支巨雀,逾岭自致〔25〕。提絜万里,飘摇逼畏。夫惟体大妨物,而形瑰足玮也〔26〕。 阴阳陶蒸,万品一区〔27〕。巨细舛错〔28〕,种繁类殊。鹪冥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29〕。普天壤而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30〕。 注释 〔1〕鹪鹩(jiāo liáo):小黄雀。 〔2〕蒿莱:野草、杂草。藩篱: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寻常: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生生:养生。 〔3〕色浅:毛羽不华丽。体陋:形体丑陋。 〔4〕处卑:住在低下之处。物:与“我”相对的他物。 〔5〕繁滋:繁殖。乘(shèng):古时物数以四计之称。匹:成对。 〔6〕翩翩然:自得之貌。 〔7〕鹫(jiù):即“雕”,似鹰而大,黑褐色。鹗(è):猛禽名,栖水边,捕鱼为食,俗名“鱼鹰”。鹍(kūn):鹍鸡,似鹤,黄白色。鸿:大雁。翡翠:鸟名,也叫翠雀。赤霄:有红色云的天空。绝垠(yín):天边的地方。翰:翅膀。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甲。 〔8〕负矰(zēng):被系生丝的箭射中。婴缴(zhuó):为系在箭上的生丝绳所缠绕。 〔9〕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化育。万类:各种生物。 〔10〕摄生:养生。受气:承受阴阳之气。翩翾(xuān):小飞之貌。玄黄:这里指彩色。俎(zǔ):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青铜制、或木制漆饰。 〔11〕鹰、鹯(zhān):都是猛禽名,肉食。俄翼:倾翼而过。罿(tóng):捕鸟网。罻(wèi):小网。 〔12〕翳荟(yì hui):草木繁盛。蒙茏:覆蔽。 〔13〕飘飏:高飞。翕(xì)习:急疾。 〔14〕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15〕滞:滞留。盘:盘桓,徘徊。茝(chǎi):一种香草。 〔16〕逸:逸乐。安:安适。 〔17〕委命:听顺命运支配。顺理:顺从自然法则。无患:无害。 〔18〕贾(gǔ)害:招引祸害。饰表:修饰外表。累(lèi):危难。 〔19〕守约:保持简朴。矜:自以为贤能。因循:沿袭旧法而不加改变。 〔20〕资:凭借,依托。世伪:世俗的诈伪。 〔21〕鹖(hé):鸟名。羽毛黄黑色。形似雉而大,斗死不却。介:甲。鹄:见前傅毅《舞赋》注。鹭(lù):水鸟名。又名白鹭、鹭鸶。轶:超越,过。云际:云中。幽险:幽深险峻之地。孔翠:指孔雀。遐裔:遥远的边地。晨凫(fú):野鸭。野鸭常于早晨起飞,故称“晨凫”。矫翼:举翼。增(céng):通“层”,飞向层霄之上。衔芦:雁飞行时衔芦草以自卫。为戮:被杀。 〔22〕鸷(zhì):凶猛。受绁(xiè):被系住。惠:通“慧”,聪明。块(kuài):孤独。幽絷(zí):囚禁。九重:皇宫。变音声:模仿人的语音。顺旨:顺从人的意旨。摧翮(hé):毁坏翅膀。 〔23〕钟:钟山,昆仑山的别名。岱:泰山的别名。陇坻(dǐ):即今甘肃的陇山。古时陇山产鹦鹉。 〔24〕畴昔:往日。从(cōng)容:安逸而自由自在。 〔25〕爰居:即 〔26〕体大妨物:体大易隐蔽而受害于风。形瑰(guī)足玮(wěi):条支大雀形状奇伟,非常珍贵。 〔27〕陶蒸:陶冶。万品一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生活在同一个自然界。 〔28〕舛(chuǎn)错:夹杂。 〔29〕鹪冥:即蟭(jiāo)螟。古代寓言中的小虫。蚊睫:蚊子的眼睫毛。大鹏:传说中最大的鸟。弥:满。天隅:天的一角。上:指大鹏。方:比。下:指蟭螟。 〔30〕所如:即何如。 鉴赏 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南固安县)人。家境清寒,少年时曾以牧羊为生。魏末被荐为太常博士。晋武帝时,以襄赞平吴之功,封广武县侯。惠帝时官至司空,一度秉持朝政。后因拒绝参加赵王伦的篡夺活动而被杀害。他博学多闻,是西晋文坛有资望的人物。诗今存30余首,内容较单调,讲究辞藻华美,格调平缓少变化。思想、艺术成就均不高。其赋今存六篇,篇幅都较短小。《归田》模拟张衡,《感婚》模拟曹植。《永怀》《朽社》《相风》都较平泛。唯《鹪鹩赋》著名。 《隋书·经籍志》录《张华集》十卷,已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存《张茂先集》。他编撰的《博物志》十卷,有今人范宁校本。 在魏晋时期寄情禽兽的赋作中,张华的《鹪鹩赋》是较著名的一篇。赋正文第一段从造化播生万物说起,着重刻画鹪鹩形象。鹪鹩形小而陋,毛不可以饰器,肉不登乎俎味,猎者不屑网罗它,鹰鹯见它就倾翼而过。它从不高飞快飞,甘愿默默无闻。它没有大的物欲,没有任何困苦之感。这些描写赋予鹪鹩以鲜明的性格而且似乎修养有素。同时作者又以“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而简易”等语对它加以赞誉。于是鹪鹩形象就显得栩栩如生了。很显然,它是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体现了他心目中的隐君子的特征的。第二段铺叙雕鹖、鹄鹭、鹍鸡、孔翠、晨凫与归雁都因美羽丰肌而遭杀身之祸,苍鹰鸷而受羁,鹦鹉慧而入笼,海鸟爱居因体大而有避风之累,条支巨雀因形瑰而被提絜万里。它们的主观条件都比鹪鹩优越,且大都有用于人;可是都不如鹪鹩得以从容自在,乘居匹游,尽其天年。在这些猛禽贵雀的反衬下,使鹪鹩形象的哲理意义更显得强烈。第三段叙写天下万物,大小舛错。大鹏翼满天隅,蟭螟巢于蚊睫。鹪鹩虽小,但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何况“普天壤而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人们也满可以不视鹪鹩为小。这是用“齐大小”的观点为鹪鹩形小作辩,也是进一步对鹪鹩的肯定。 据《文选》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说张华“虽栖处云阁,慨然有感,作《鹪鹩赋》。”在西晋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尖锐复杂,政治风云变幻无常的时候,出身庶族而身居显宦、名重一时的张华深感进退失据、处境危殆,因而取《庄子·逍遥游》“鹪鹩巢林,不过一枝”之义,作《鹪鹩赋》以抒情写志,这自在情理之中。然而这时的张华已不是当年的牧羊少年,他已不可能过他所向往的隐居生活,他已卷入司马氏集团的内部斗争而无法自拔了。在魏晋时代,一般士人即使隐居僻壤,也未必能全身远害。但那时出仕而名显的则必然受人约束且往往惨遭杀戮。俗话说:“树大招风”“人怕出名”。张华在这篇赋中所宣扬的“不怀宝”“不饰表”“因循”“守约”的处世哲学,在封建社会政治极端黑暗的时候,并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鹪鹩赋》的托物言志,是与祢衡的《鹦鹉赋》相同的。但他把鹪鹩置于宇宙之中来观察,最后以“齐大小”作结,故《鹪鹩赋》的意境远比祢赋开阔。赋中以雕鹖、苍鹰、爰居等鸟的遭戮,受缚或不得自由,反衬鹪鹩的“……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的自由自在,这是不袭前人窠臼而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的。就全赋看,作者只求达意,不重藻饰,语言质朴、精炼而生动。无汉赋铺张堆砌之弊,也不像刘宋以后的赋作那样讲究声律和对偶,具有自然通脱的特色。与张华同时代的傅咸曾作《仪凤赋》以反对《鹪鹩赋》,但它的思想、艺术都不及《鹪鹩赋》。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