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登岳阳楼
释义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鉴赏】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漂泊于江湘流域时所作。

此诗笔力雄浑,力压群伦,此前此后,唯一可与之相比的题岳阳楼诗,唯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然孟诗比之于杜诗,亦稍有所缺,不能像杜诗如此浑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起句平易。“昔闻”与“今上”,是常见的闻其名而终至的格局。杜甫唯有晚年,才漂泊在江、湘之上,与江水和洞庭相亲,是为写实。

颔联气象陡然开阔。吴楚之地在洞庭的东南方向裂开,天与地日日夜夜浮在洞庭之上。吴楚之地,为地理平面的铺开,是为象限轴坐标系中的X轴;天与地,一上一下,是为坐标系中的Y轴。两条轴的无限伸展,造成了一种天地四方,上下苍茫,皆系于洞庭一湖,而洞庭一湖的至景,又系于岳阳一楼的感觉。此种笔力,擎天拄地,老杜胸中,非只洞庭一湖而已!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曰:“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大抵来说,这是诗评家们一致的看法。

颈联气象又一转,此处并非转强,而是转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立刻将诗意转到了个人身世的感叹上去。或者有人会以为这样会不会过于孱弱,与上联雄阔浑灏的气象不相配。但就诗意看来,此处转得极妙。因为极盛者难为继,上联已经极为壮阔,强行续之,要么是狗尾续貂,要么是声气不符的外强中干。倒不如由写景转向身世的感怀,诗的厚重程度陡然增加,而亲朋无一字之“无”,老病有孤舟之“有”,属对精切,暮年萧瑟之状,无过于此。《瀛奎律髓汇评》引俞犀月语:“三、四极开阔,五、六极暗淡,正于开旷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开旷处感怀身世,的确是有“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的情怀,于个人情感之中又有壮大气象隐藏其中,隐约与颔联相呼应。老杜炼句之纯粹,竟至于此,令后人钦服。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曰:“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写情黯淡。著此一联,方不板滞。”又清梁章矩《浪迹从谈》引徐时作语:“孟襄阳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少陵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气魄已无可加,而孟则继之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杜则继之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摄归至小。两公所作,不谋而合,可见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语以称之,必无可称而力蹶无完诗矣。”这些评论,都是知味之言。文气的高下低昂,上下呼应,是存在着艺术的辩证法在其中的。

尾联萧瑟遒劲。“戎马关山北”,苍劲有力,将国家之乱提到纸面;“凭轩涕泗流”,则是为国家的丧乱而流下的有情之泪。本联是对颈联的发展,将个人情怀延伸到家国之悲,情感的厚度更显深厚。

全诗顾盼生姿,凌厉千古,气象浑成,元气淋漓。清代黄生《杜诗说》评曰:“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此条评论对整诗结构把握很准。明高棅《唐诗品汇》称其“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杜甫的诗艺,越晚越浑成,这首《登岳阳楼》,就是杜甫诗中五律的佳制。

作者:黄鸣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69-170-171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8 1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