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当代中国文学名作:

 

词条 礼平
释义 《十月》198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礼平原名刘辉宣,生于1948年,毕业于北京四中。1969年初参军,到青岛海军部队,当过战士、干事等。80年代初转业回北京,当文学编辑,曾任《丑小鸭》月刊副主编。现在在鲁迅文学院工作。1981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以其题材的新颖、思想的敏锐和技巧的成熟引起很大反响,《青年文学》、《文汇报》曾专门组织讨论。在1986年第5期《昆仑》上发表的中篇小说《无风的山谷》获当年“《昆仑》优秀作品奖”。1987年又在当年第5期《人民文学》上发表中篇小说《小站的黄昏》。
【内容概要】:
故事是通过小说主人公李淮平的口用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1966年春天的一个早晨,18岁的中学生李淮平和往常一样,在去学校上课之前到公园里的一片树林里温习功课。他爬上那个废弃的石筑高台,坐在汉白王石栏杆上吃完点心,准备念那他并不喜欢的俄语。这时高台下面却传来了读书声,他悄悄探头一看,一个文静的少女正横坐在一尊张牙舞爪的青灰色石兽上读一本厚厚的外文书。李淮平有些不高兴了,这个每天早晨都属于他的领地居然出现了“入侵者”!他想开口读自己的书,却又怕人听到他那蹩脚的俄语;想溜走,而女孩子就坐在这个石台有台阶的那一面,挡住了他的路。最后他决定将那女孩轰走,于是打开俄文课本,突然爆发出一连串的大叫。不料那女孩却大大方方地走上来,纠正他读错的地方。两个人交谈起来,谈得很投机,居然讨论起文明和野蛮与人类的关系这样的大题目。在交谈中他们忘记了时间,想起看手表的时候离上课只差七分钟了,两个人匆匆分手各自去自己的学校。女孩离去的时候回头看了李淮平一眼,李淮平在她回首的一瞬间看到她眼睛里闪动了一个明亮的火花。他们没有通姓名,没有留地址,甚至连个约会也没有。李淮平只是从女孩借给他的那本英文版莎士比亚戏剧集上,知道她的名字叫南珊。三个月后是炎热的夏天,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开始了。学校里不再上课,到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发狂的人们。一天晚上,身穿绿军装、臂戴红袖章的李淮平带领同校24个同样装束的红卫兵,去灵隐胡同七十三号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楚轩吾的家。在楚家客厅里,李淮平审讯楚轩吾,要他交待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过程。楚轩吾陷入了痛苦的回忆。1948年冬,他作为国民党国防部高级专员会苏北海州视察东线防务,向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传达蒋介石的战役部署。他的儿子楚定飞和女婿苏子明都在黄伯韬手下任职。为了配合部队行动,楚轩吾留在海州,被任命为第二十五军代理军长,晋衔中将。战斗开始后,黄伯韬的部队一败涂地。楚定飞为了士兵不再作无谓的牺牲,劝黄伯韬下令投降,被黄伯韬枪毙了。黄伯韬让苏子明带一个连冲出重围报信,然后开枪自杀。楚轩吾带领一千余名士兵投降了。华东野战军第五纵队参谋长李聚兴接待他们,并以自己高深的修养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使他们折服。李聚兴还向他们宣布了一个个人喜讯:两天前他的爱人在后方生了个儿子,为了纪念战斗胜利,预祝战争早日结束,他给孩子取名李淮平。楚轩吾的讲述对李淮平来说太意外了。他又把楚轩吾的外孙女和外孙叫出来训斥,没想到楚的外孙女就是南珊。他惊愕得说不出话来。从南珊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倔强、忧伤和失望,再也没有春天的早晨那种明亮的火花了。这个不平静的夏夜在李淮平的心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两年多过去,1968年冬天,李淮平到火车站去给几位到内蒙古草原落户的朋友送行,在火车上意外地看到了南珊一家。南珊带弟弟南琛去农村插队,楚轩吾和老夫人来送她姐弟俩。李淮平偷偷躲在一边,听他们一家的谈话。从南珊的话中,他知道南珊心地善良但曾经受到伤害,因此信仰上帝耶和华。在那个春天的早晨,南珊曾经倾心于他,但又在那个夏天的夜里失望了。从楚轩吾对南珊的嘱咐中,他看到了楚轩吾身上沉着、渊博、宽厚、乐观的美德。十二年过去,李淮平已经成为海军军官,这年秋天他在从南方回北京的途中去攀登向往已久的泰山,与一位知识渊博、仙风道骨的长老同行,谈哲学,谈宗教。当他批评宗教的虚幻、不真实时,长老教导他:“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而追求真的,是科学,追求美的,是艺术,追求善的,就是宗教”。晚饭后,李淮平与长老去月观峰看落日,意外地遇到了给一个外国旅行团做翻译的南珊。相隔十二年的巧遇使他又惊讶又激动,但当年那个年青姑娘已经变成了成熟的妇女。从南珊的口里,他得知楚轩吾和夫人四年前已去世,南珊的父亲苏子明已回国,而南珊的母亲却客死在法国了。南珊说十五年前的春天他们讨论的文明与野蛮的问题被她思考了十五年,她终于领悟到:“当我们试图用好和坏这样的概念去解释历史的时候,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她说在信仰上她倾向于自己的祖先,赞赏“中国人那种乐天知命的自信和生死浮沉的豁达态度”。李淮平试图追回失去的爱情,南珊回绝了他,告诉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在人生的秋天不应再去追寻春天的爱情,而应去创造丰硕的果实。他说以后不要再见面,她愿意让那本李淮平珍藏了十五年的书永远留在李淮平身边。晚霞已消失,夜幕笼罩。望着南珊远去的背影,李淮平知道往事已经过去,自己的视野应当转向广阔的未来。
【作品鉴赏】:
这部中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结构也很简单,但它的思想蕴含极其丰富。小说主人公李淮平和南珊虽然是两个年轻人,但小说不仅写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而且写了他们痛苦的心灵历程;不仅写了他们真纯的、一闪即逝的爱情,而且写了他们对人生、社会、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的认识。尤其重要的是,在进行这种描写的时候,小说为他们提供了多重背景:一是与中国现代史密切相关的家庭背景。对于李淮平来说,父亲是担任要职的共产党高级将领,家庭意味着幸福、光荣与自豪;而对于南珊来说,父母都客居国外,外祖父又是曾经有过那种经历的国民党将领,因此家庭带给她许多自卑与屈辱,成为她心灵的重负。二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即主人公生活的那个年代。“文革”,“上山下乡”,东奔西走,曲曲折折,李淮平和南珊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这个环境对于李淮平来说很温暖、充满阳光,他造反、参军、提干,而对于南珊来说则意味着摧残与压抑。三是宗教背景。对于南珊来说,存在着“圣经”、“耶和华”,对于李淮平来说,存在着那个知识渊博、气度不凡的长老。正是在多重背景上对人物命运、情感历程、精神世界的多角度展示,使这部中篇小说真正具有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它涉及的问题都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在小说问世的80年代初尤其如此。那重压着南珊幼小心灵的痛苦和悲哀,揭露了封建“血统论”的罪恶和那个疯狂年代的残酷。李淮平曾经有过的狂妄,则引起人们对青年命运与价值的思索。他曾经激动过南珊,而后来又使南珊失望,一方面是受了狂热时代的愚弄,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人格上有缺点。李聚兴和楚轩吾这两个高级将领分别属于两个敌对的政治营垒,但在具有高深的修养和崇高的道德这方面二人却具有一致性。结合波西宁上尉对中国人天然禀赋的赞美来看,这两个形象体现的是对超越政治局面的、永远具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的肯定。小说对南珊信仰耶和华的描写,对长老形象的塑造,也并非简单地肯定宗教信仰,而是把宗教世俗化了。因为相信耶和华的南珊并没有去做基督徒,而是把耶和华作为“公正”的化身。她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她赞赏“中国人那种乐天知命的自信和生死浮沉的豁达态度”。长老作为出家人,也是把宗教抽象为一个字——“善”。总之,这篇小说既为人们理解、塑造自身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又为人们认识、评价历史提供了另外一种尺度——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评价或简单区分好坏的价值尺度。这篇小说不仅以其思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吸引人,在艺术方面亦独具魅力。从结构来看,小说的结构简洁而又富于象征意味。小说只写了李淮平与南珊的四次相遇,由于相遇的时间和空间不同,因而每次相遇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四部分的标题分别是:“春”,“夏”,“冬”,“秋”。这种标题既给小说带来了富于诗意的自然气息,又具有某种暗示性:“春”暗喻纯洁与美好;“夏”暗喻狂热与迷乱,“冬”暗喻艰难与悲凉,“秋”则暗喻人生的成熟。每个标题与那一部分的内容都具有深刻的一致性。从风格来看,小说成功地把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辩和感伤、忧郁的情调统一起来。小说讨论了人生的价值、宗教与科学及艺术的关系、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天然禀赋等高深的问题,但这种讨论非常符合那些性格鲜明的讨论者的身分。这方面的描写使小说具有了哲学品格。小说的感伤情调是从“晚霞消失的时侯”这个题目开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幅具有感伤色彩的风景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悲剧性:南珊这个纯洁的少女在孤独、自卑与痛苦中求助于耶和华;她在春天的早晨对18岁的李淮平萌发了纯真的爱情,但这爱情一闪而逝;李淮平十五年来一直珍藏着春天的早晨少女借给他的那本书,并将永远珍藏着;楚轩吾由一位将军落魄到回乡种田;??所有这些都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色彩。小说对李淮平在春天的早晨做的那个梦的描写,对泰山上的云海、晚霞的描写,都非常生动,极富于诗情画意。(刘晴)梁斌红旗谱(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月再版
【作者简介】:
1914年3月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一个农民家庭。5岁学认字,8岁上村学。使用新编的国文课本,直接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启蒙。1925年夏考入县立高小。读书期间结识了蠡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张化鲁,张把创造社革命浪漫主义文学介绍给他。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高小毕业,因病回乡。1929年冬参加了家乡的反割头税运动。1930年暑期考入具有革命风气的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广泛阅读文学书籍和进步的社会科学书籍,并积极从事社会活动。1931年参加了驱逐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的校长张陈卿的学潮,被选为护校委员会委员。“九一八”事变后和同学一起到工厂、农村宣传抗日。1932年7月,国民党为了破坏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强行解散二师。二师学生奋起反抗,惨遭镇压。当时梁斌在家养病,也因援助学生被当局列为政治嫌疑犯。当年9月又发生高蠡暴动。上述革命事件成为梁斌后来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1933年春失学失业流浪到北京,加入“左联”,写散文、杂文抨击时政,开始文学生涯。1935年即创作了取材于高蠡暴动的短篇小说《夜之交流》。1936年起在故乡从事革命斗争,同时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1952年任武汉日报社社长,1955年底到北京,任中央文学讲习所支部书记。1953年开始创作代表作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底出版第一部,引起强烈反响。1957年春天起辗转于病榻之上,1962年起病情好转开始半日工作。1963年出版“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文革”中在受到陷害的情况下不屈不挠,创作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粉碎“四人帮”后开始修改、创作“红旗谱”第三部《烽烟图》。曾任全国政协委贝、河北省文联主席等职。
【内容概要】:
小虎子15岁那年,恶霸冯兰池要砸掉千里堤上的古钟,霸占48亩官地。小虎子的父亲朱老巩代表锁井镇48村村民与冯兰池斗争,被活活气死。为躲避恶霸的残害,小虎子只身下了关东。他刚走,被恶人奸污的姐姐就跳河自尽了。30年后,小虎子回到了冀北平原上的锁井镇,决心报30年前的血仇。这时他名叫朱老忠,带着妻子和儿子大贵、二贵。少年时的朋友严志和帮他安了家。严志和是严老祥的儿子,当年严老祥曾和朱老巩一起斗争冯兰池。现在冯兰池已60多岁,人称冯老兰,家产比当年更大,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他拉起民团抢逃兵的车子和白面,逃兵请回一个团,架起大炮,强迫他赔偿5000块大洋,他却把这笔钱分摊到锁井镇的贫苦百姓头上。朱老忠串联28家穷人告状,官司从县里打到北京大理院,但官府偏袒有钱人,冯老兰的儿子冯贵堂又念过大学法科,会打官司,结果穷人输得一塌糊涂。朱老忠赔了5亩地,几乎气瞎了眼,严志和也搭进去一条牛。冯老兰听说当年的小虎子带着两个儿子回来了,后悔当年斩草未除根,留下了祸患。一次,严志和的大儿子运涛和大贵带着几个少年朋友捉到一只名贵的鸟,冯老兰来要,他们不给。冯老兰怀恨在心,唆使招兵的抓走了大贵。第二年春天,运涛外出打短工,认识了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县委书记贾湘农老师,走上革命道路。他热恋着的春兰还把“革命”二字绣在衣襟上去赶庙会。后来运涛告别家乡和春兰,到南方参加革命军,当了连长。接到他的来信,全家人和锁井镇的穷人们欢欣鼓舞。这时运涛的弟弟江涛在县高小学堂读书,也由贾湘农介绍加入了共青团。高小毕业那年春天,在贾老师的鼓励和朱老忠的支持下,江涛考入了具有革命风气的官费学校保定第二师范,认识了正直知识分子严知孝和他女儿严萍。1928年秋天,很久没有音讯的运涛请人给家里写来一封信,说他在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关在济南监狱中了。得到这个消息,运涛的奶奶当场身亡,严志和也病倒了。等待运涛回来结婚的春兰甚至想自杀。严家要去济南探监,但没有路费。冯老兰趁火打劫,只用80块钱就买去了严家视为命根子的宝地。严志和悲痛欲绝,在一天晚上带着江涛来到宝地上,趴在地上张开大嘴啃着泥土。严志和因病不能远行,江涛和朱老忠为了省钱徒步到济南,看到了被判了终身监禁的运涛。从济南归来,江涛决心继续哥哥的事业。从此他寒暑假回家帮父亲种田,开学回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就到工厂、农村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这年秋天,党组织派他回家乡组织反割头税运动,和割头税包商首脑冯老兰斗争。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快过年的时候,江涛、朱老忠、张嘉庆和一群贫苦农民偷偷带着标语传单和刀、梭标等去赶城里的大集,在闹市上突然召开反割头税大会。农民、市民齐声响应,包围税局子、县政府,打败保安队,强迫当局放弃割头税。他们还趁热打铁,组织了农会。在火热的斗争生活里,严萍深深爱上了江涛。锁井镇的穷人过了一个欢乐的胜利年,冯老兰恼羞成怒,控告贾老师、江涛、张嘉庆是共产党。贾老师决定自己留下从事合法斗争,让江涛带张嘉庆回保定。张嘉庆本是一个大财主的儿子,因为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带领佃户造了他父亲的反。父亲登报和他脱离父子关系,他成了职业革命者。到保定后,江涛和严萍帮助他考入了第二师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江涛、严萍、张嘉庆和同学们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受其影响,保定市13所学校同时罢课,要求当局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省政府为了瓦解学潮,于第二年夏天宣布解散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为了保卫二师这个抗日堡垒,江涛和老夏领导同学们开展护校运动。反动军队包围了学校,市党部主任刘麻子带着一个军官来逮捕老夏和江涛,张嘉庆踢掉他们的手枪,与同学们一起赶走了刘麻子和军官,紧紧关上校门。当局切断他们与校外的联系,对他们实行“饥饿政策”。他们吃树叶,最后连学校的狗和池塘里的鱼、藕都吃了。严萍和工人、市民们支持他们,从校墙外往里扔烧饼。在饥饿中,张嘉庆仔细研究了二师附近的街道和商店布局,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武装抢粮。严知孝担心学生的安全,劝学生们暂时撤出,保存力量。消息传到锁井镇,冯老兰喜气洋洋。朱老忠和严志和急忙来到保定,巧妙地把一车油、盐、面粉运到二师校门口,让学生“抢”了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老夏和江涛意识到这样与敌人硬抗太冒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传播革命火种,他们决定带领同学们冲出包围圈,到广大的农村去继续斗争。但就在他们准备行动的那天夜里,敌人开始了凶残的屠杀。老夏和十七、八个学生在与敌军的搏斗中壮烈牺牲,张嘉庆身负重伤,江涛等人被抓进了监狱。得到这个消息,严知孝怒不可遏,严萍失声痛哭,朱老忠和严志和决定与敌人战斗到底。张嘉庆在一家美国人办的教会医院里养伤,有敌兵看守。后来他和一个名叫冯大狗的士兵交上了朋友。冯大狗本是锁井镇上的无业游民,因为仇恨黑暗社会而同情学生。在军队进攻二师的时候,他开枪打死了几个追杀江涛的士兵。一个炎热的中午,装扮成车夫的朱老忠拉着张嘉庆逃出了保定城,看守张嘉庆的冯大狗也背着长枪跟他们离开了反动军队。
【作品鉴赏】:
《红旗谱》作为一部魅力永存的当代文学名著,其成功是多方面的。从内容方面说,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生动地展示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以农民斗争和学潮为主体的生活图景,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不同时代、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它一出现即被誉为“壮阔的农民革命的历史图画”、“概括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农民斗争生活的有高度艺术水平的作品”,并不是偶然的。从朱老忠代表的锁井镇农民与冯老兰的斗争,从运涛、江涛代表的农民后代向职业革命者的转变,从贾湘农、张嘉庆等人的革命活动,读者可以看到北方农民的觉醒与成长、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胆忠心、早期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但这尚不是作品的全部。小说在表现农民和青年学生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了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对开明知识分子严知孝的描写,对受到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影响的地主后代冯贵堂的描写,对贪婪、保守的冯老兰的描写,对愚昧、奴性十足的老套子的描写,对由无业游民、兵痞子转向革命学生的同情者的冯大狗的描写,??构成了当时北方乡镇社会的全景图,具有历史风俗画的性质。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社会中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痛苦心灵,可以看到传统乡村社会在资本主义入侵时发生的微妙变化,可以看到旧中国北方乡镇的社会众生相。从艺术方面看,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一是作家借鉴传统小说的写法,注重情节性,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而不像西方小说那样过多心理描写。这样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趣味。二是对独特的地方风土人情的描绘。如河堤上的白杨树,平原上的麦田、谷穗,玉米面窝窝、秫面饸饹等饮食,过年杀猪、逛庙会、赶年集的风俗,等等。特别是人物对话中的俗语和土语,更给小说增添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三是人物性格的民族性。这一点不仅表现在被肯定的人物形象身上,也体现在某些被否定的人物形象身上。朱老忠豪爽、见义勇为、有心计、不屈不挠,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从他身上,人们甚至可以发现宋江、武松等古典小说人物的影子。严志和身上则体现出中国农民的善良、勤劳、朴实与软弱。老套子、老驴头是旧中国农民愚昧、自私等落后因素的体现者。老套子居然认为冯老兰收地租、放高利贷是天经地义的。所有这些人,无论进步与落后,对他们生存的那片土地都怀着深深的眷恋。朱老忠30年后回到家乡,感受到的是孩子投进母亲怀里的温暖。严老祥准备下关东时,老驴头气急败坏地说:“老祥叔,你要下关东?不行!”“我老爷爷生长在这儿,我爷爷生长在这儿,我爹也生长在这儿,他们都一辈辈葬在这儿,叫我离开这儿,说什么也不行,打死我也不行”。老套子也说:“外头给你撂着金子哩,还是撂着银子哩?即便撂着金子银子,那金窝银窝也不如咱自己的穷窝呀”。这种行为和语言体现的正是中国农民特有的具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对“根”的迷恋以及安土重迁的传统心理。冯老兰家产万贯,却吃糠咽菜,一件破棉袍子穿了15年,补丁摞补丁,还照样穿在身上。他反对儿子的改良思想,甚至反对把牛车改成骡车。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传统中国人俭朴到吝啬的生活习性和因循保守的心理特征。这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形成《红旗谱》总体上的民族风格的主要因素。在创作方法上,小说遵循的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由于作家本人长期生活在冀中平原,对他描写的那些人物和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逼真地将其描绘出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可以说,《红旗谱》是建国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经典作品。(刘晴)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5: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