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当代中国文学名作:

 

词条 冰心
释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
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的福州。1901年移居上海。1914年进入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毕业,进入协和女子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转入燕京大学文学系学习。1923年从燕京大学文学系毕业,得到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奖学金,赴美国学习英国文学。1926年毕业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战时期,曾到昆明和重庆。1946年,到日本,在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回到祖国。1954年以来,被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被选为中国作协理事,1978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21年,由文学研究会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了诗集《春水》和散文集《寄小读者》;1932年,北新书局出版了《冰心全集》。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和天津百花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小说、散文集《冰心小说散文选》、《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小桔灯》等。主要翻译作品有: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等。内容概要关于男人(节选)四十年前我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隐居的时候,曾用“男士”的笔名写了一本《关于女人》。我写文章从来只用“冰心”这个名字,而那时却真是出于无奈!一来因为我当时急需稿费;二来是我不愿在那时那地用“冰心”的名字来写文章。当友人向我索稿的时候,我问:“我用假名可不可以?”编辑先生说:“陌生的名字,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我说:“那么,我挑一个引人注意的题目吧。”于是我写了《关于女人》。我本想写一系列的游戏文章,但心情抑郁的我,还是“游戏”不起来,好歹凑成了一本书,就再也写不下去了。在《关于女人》的后记里,我曾说:“我只愁活不过六十岁”。那的确是实话。不料晚年欣逢盛世,居然让我活到八十以上!我是应当以有限的光阴,来写一本《关于男人》。病后行动不便,过的又是闭居不出的日子,接触的世事少了,回忆的光阴却又长了起来。我觉得我这一辈子接触过的可敬可爱的男人,远在可敬可爱的女人们之上。对于这些人物的回忆,往往引起我含泪的微笑。这里记下的都是真人真事,也许都是凡人小事。(也许会有些伟人大事!)但这些小事、轶事,总使我永志不忘,我愿意把这些轶事自由酣畅地写了出来,只为恰悦自己。但从我作为读者的经验来说,当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怡悦自己的文字,也往往会怡悦读者的。我的老伴——吴文藻(节选)这里不妨插进一件趣事。1923年我初到美国,花了五块美金,照了一两张相片,寄回国来,以慰我父母想念之情。那张大点的相片,从我母亲逝世后文藻就向我父亲要来,放在他的书桌上。我问他:“你真的每天要看一眼呢,还只是一件摆设?”他笑说:“我当然每天要看了。”有一天我趁他去上课,把一张影星阮玲玉的相片,换进相框里,过了几天,他也没理会。后来还是我提醒他:“你看桌上的相片是谁的?”他看了才笑着把相片换了下来,说:“你何必开这样的玩笑?”还有一次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上午,我们都在楼前赏花,他母亲让我把他从书房里叫出来。他出来站在丁香树前目光茫然地又像应酬我似地问:“这是什么花?”我忍笑回答:“这是香丁。”他点了点头说:“呵,香丁。”大家听了都大笑起来。婚后的几年,我仍在断断续续地教学,不过时间减少了。1931年2月,我们的儿子吴平出世了。1935年5月我们又有了一个女儿——吴冰。我尝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和辛苦。我每天早晨在特制的可以折起的帆布高几上,给孩子洗澡。我们的弟妹和学生们,都来看过,而文藻却从来没有上楼来分享我们的欢笑。在燕大教学的将近十年的光阴,我们充分地享受了师生间亲切融洽的感情。我们不但有各自的学生,也有共同的学生。我们不但有课内的接触,更多的是课外的谈话和来往。学生们对我们倾吐了许多生命里的问题:婚姻,将来的专业等等,能帮上忙的,就都尽力而为,文藻侧重的是选送学社会学的研究生出国深造的问题。在1935年至1936年,文藻休假的一年,我同他到欧美转了一周。他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到处寻师访友,安排了好几个优秀学生的入学从师的问题。他在自传里提到说:“我对于哪一个学生,去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学校,跟谁为师和吸收哪一派理论和方法等问题,都大体上作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因此在这一年他仆仆于各国各大学之间的时候,我只是游山玩水,到了法国,他要重到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学习“导师制”,我却自己在巴黎住了悠闲的一百天!1937年6月底我们取道西伯利亚回国,一个星期后,“七七事变”便爆发了!追念闻一多先生(节选)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他自己说过:“诗人应该是一张留声机的片子,钢针一碰着他就响,他自己不能决定什么时候响,什么时候不响。他完全是被动的。他是不能自主,不能自救的。”所以他的诗就是他的语言,就是发自他内心的欢呼和呐喊,不过他的呼喊,是以有艺术修养的、有节奏的“跨在幻想的狂恣的翅膀上遨游,然后大着胆引嗓高歌”出来的!作品鉴赏冰心是文坛前辈,从“五四”时期开始写作,迄今而仍然充满创作的活力。一个德高望重的年事很高的与世纪同龄的女作家,写了一本以《关于男人》命名的书,多少有一些使人惊异。读者当然不会认为这里有弗洛伊德学说的心理含义,但是这题目又确实打眼。不错,在40年代,冰心曾经写过一本以《关于女人》为题目的书,但那时作者急需稿费,里面写的是游戏文章。而现在我们看到《关于男人》这本书里,所写的人都是对于冰心来说很重要的,可以说都是从记忆的深处发掘出来的,这里写出来的是作者很深的感情牵挂。然而,除了与丈夫的关系之外,作者都没有从男人女人的角度看待人,也没有从男性女性的性的角度评价人。那么,到底作者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惹人注目的题目呢?不排除这个题目可能是一些出版家的建议,但是,在冰心这方面,她是有感触、有思考的。她说:“我这一辈子接触过的可敬可爱的男人,远在可敬可爱的女人们之上。”这席话更是直率得有一点骇人听闻了。西方和中国的女权主义者肯定要反对这个说法了。就算通常的读者也恐怕会想不通,女人怎么就比男人低呢?不是说妇女半边天吗?幸好这话是由87岁高龄的德高望重的女作家说出来,她的诚实,她的阅历,她的见闻,她的体验,都在支持她的见解。但是虽然她不是要贬低女性,而是对女性提出希望,因为她自己就是女性。所以,冰心是通过写男人来对妇女提出殷切希望,这希望我想在中国妇联的口号中也达到充分体现:自尊、自强、自爱、自重。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的情况下,妇女更容易受到伤害,也就更容易沉沦。这样看来,冰心这本回忆往事的散文,就有很深的现实教育意义了。然而,冰心的本意,又不是为了教育什么人。冰心说她写的都是些凡人小事,轶事,她之所以愿意把它们自由酣畅地写了出来,“只是怡悦自己”。我敢说很多人一听这话就会跳起来:文章是载道的,是经国之大业,怎么能说只是怡悦自己?我们记得,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写作首先是为了自己,然后再为了别人。艾青说过:写作先通向自己,然后再通向别人。冰心在说过写作“只是为了自己”之后,紧接着又说“但从我作为读者的经验来说,当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怡悦自己的文字,也往往会怡悦读者的。”这就是说,冰心用她长期积累的写作经验告诫我们:要辩证地来理解创作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来运行的,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或良好愿望为转移。总之,冰心的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怡悦自己的文字,以及自由酣畅的行文风格。冰心在这本散文集里,发挥了这种特长,尤其是其中回忆丈夫吴文藻、同学闻一多、师辈叶圣陶的文章,都是至性至情的散文。吴文藻的执著于学术的书痴的形象,十分感人。读了之后,谁都会想:这样诚实厚道而又具有献身精神的书呆子,怎么会是反党反人民的右派分子呢?然而,冰心的本意并不在申诉这段冤屈,她只是回忆丈夫的“可敬可爱”的种种事迹。从冰心回忆闻一多的文章,我们看到高龄的她仍然是充满活力和多思的。令人有些惊讶的是,她在事隔六十年之后,她还记起了闻一多在1926年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诗人不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发声,什么时候不发声,他完全是被动的,他是不能自主,不能自救的。决心之所以记起这些话,是因为晚年的她又面临了这个问题。她发现,她与闻一多的体会太一致了:一个说不能自己决定,不能自主,不能自救,一个说只为怡悦自己,只知自由酣畅地写。然而,他们二人都是我们民族伟大的知识分子,都是人民的作家。(小青)曹明华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精选本)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
曹明华,女,青年散文家,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毕业,还在上大学期间即已发表重要作品。已出版散文集《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一位现代女性的灵魂独白》。内容概要因为有了秘密她感觉,你的目光,仿佛深沉了;你的心地,似乎宽容了??或许,因为有了秘密?是的,因为,有了秘密。像往常一样,你又轻轻地、轻轻地扯过她的发梢——“相信吗?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的时候,秘密,便似一缕最柔顺的发丝,自你鬓边悄悄生长了??”她应该是信的!因为,没有秘密的人,会像一枚轻盈的柳叶——可爱,却不可靠;不过??盛着太多秘密的人,又似一株病态的高粱——可怜,但不可爱?我是说,——你的眼神显得回执了——要有那么一点??是的,那么一点,却是绝不可少的。最终,她同意了??这是一桩既成往事的秘密。你挂在轻率的嘴上——那么,你只是在软弱地推卸着,心灵天平上不平衡的砝码。这是一件尚待决策的秘密。你托在求援的手上——那么,你只是在懒惰地寻求着廉价的解脱。将秘密无保留地推卸给父母——那样的孩子,不会长大。将秘密无顾忌地袒露给朋友——他将难以赢得长久的尊重。呵,也许是的!即使对热恋的情人,也还应该留一点秘密的??你的不安、你的冲动,乃至,你的嫉妒??但愿!因为有了秘密,你的目光会变得更深沉一些;因为有了秘密,你的心地会变得更宽容一些。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年龄,她竟然有些察觉,很美好的愿望,常常落空。那时候,可从来不这样。——顶两只大蝴蝶结,快飞起来。那时候,世上不曾有许多麻烦事儿。就说那回,她,还有妹妹,活埋一条毛虫,挖很深的洞。忽然她想,不妨再挖深些。她告诉妹妹,地底下有一只球——叫“地球”,埋在很深的地方。比皮球大得多。我们来挖个洞,等挖到了地球,再用竹竿戳一下,让它漏点气,是不是很好玩?妹妹很开心,拥护。只是后来,有一点点发愁,这只“球”一漏气,瘪了,我们的房子会不会??——不要紧,我们搬别处住。竹竿和细木棒,捡了好多。接起来,肯定通到“地球”。两人兴致勃勃。可惜才挖两次,就见邻居小朋友,在吹肥皂泡了!那么,这项“工程”先搁下,以后再挖。——一定能挖着的。又有人家说,吹肥皂泡的水捣一捣,在床底搁五天,就做成海绵。她要做块红的,偷着倒爸爸红墨水。然后,每天往床底钻,至少三次。第五天,从床底下,取出一杯肥皂水,红颜色。她一点不灰心。若不是后来,又让别的游戏吸引,她还会继续做。只是下次,钻床底的次数一定要少。是被她看多了,海绵不肯出来,不然会做成的。——她这样相信。是呵,干嘛要不信,只要是件好事情。哦,那样的勇气,那样的信心,也许只伴着,那样的年龄。以后,她的字典里,添了好些字。“疑虑”、“犹豫”、“不可能”、“不容易”??那么些,那么些本来不属于她的。年岁,愈来愈大;蓝天,愈长愈高;大地,也愈陷愈深了。而人,却愈显愈小。她发现了——有很多次出发,你会折回;你很多次跋涉,你会扑倒;很多个夜晚,你点不亮灯;很多个黎明,你吹不灭蜡烛。很多回凝神,你解不出答案;很多回举目,你捕不住渴望??哦人,你这大自然不朽的精灵——出现在,天地相抿的嘴缝里,你是多么渺小。后来,她还寻着了,很多个灵魂,很多种情怀——远超脱于尘嚣之上??她又觉得,你也终究可以“伟大”。后来的后来,她的字典,又厚了许多,许多。于是,在这样的年龄,她似乎有些得知,真实的生活??作品鉴赏这些手记,最初作为散文陆续发表在大学生杂志上时,经常发现被抄或被撕去。后来有人将它打印了出来,开始在外广泛流传。许多青年读后激动地写信给作者,表达自己的种种感受。一个女大学生在自杀前,不找父母、老师,惟独要找作者吐露心事。奥秘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奥秘在于作者敏感多思,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有忽然的发现,而且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这些地方,一般人是很不留心的,糊里糊涂地就过去了。奥秘在于作者很会捕捉和分析自己的感觉和心态:从感觉开始,从感觉出发,也就是从活生生的生命出发,因此可以处处提出新的问题,发人所未发;对心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得出一些与通常观感不一样的认识,对生活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富于启发性。这本散文用“因为有了秘密”来开端,正好暗合了“有了秘密是青春的开始”这个共识。很多的少男少女,当他们有了秘密,他们看去有了显著的变化,然而他们并不明确察觉,并不完全意识到,当然也就很难作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了。正是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优势。《这样的年龄》从美好的愿望往往落空,引出年岁愈来愈大,而人却愈显愈小的认识;这可以看作是今天的青年对于“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古老命题的新体验。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由此悟出更深一层的道理:初生牛犊所追求的,是美好的愿望,而逐渐成长的青年所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活。《呵,她等待》是这本散文集里最好的篇章之一。等待本是最平常的生活现象,可以说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等待;假如有人不再等待什么了,或者说没有什么可以等待的了,那他的生命也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因为他只在等待死亡。生命愈有希望,他的等待就越多。青年的等待是很多的,而且是以焦灼、烦恼、不安的心情一直在等待着。因此,作者敏感地捕捉住这个题目,而且一层一层地分析,很有深度。但它不是说理文,而是散文,可以说是哲理性的散文诗。对于生活的哲理性认识,在这里处处都伴随着形象、情感和新颖的抒诉,读者从这里获取的,不仅是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体验和审美享受。总之,当作者对于等待的烦恼和不安进行了反复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之后,却在另一个方向上得出了认识:等待是生命的甘泉,等待就是生活;有些等待来自美好的诱惑,有些等待来自不可靠的许诺;人们所等待的,不是一场等待的尾声,而是另一场等待的开端。这些感受、思考和认识,可以说具有启示录性质,出于一位青年之手,确是难得的。本书作者不仅长于分析细微的感受和心态,而且还深入到心理无意识领域,从而更深地洞察人的行为的底蕴。例如作者说爱情是热恋着的双方无意识地掩饰自己、有选择地表现自己的过程,而当含情脉脉的目光消逝的一刻,各自开始走向自己的真实;例如作者说很多人经常说一些不是真话的真话,那是因为复杂的心理过程,等等。当然,本书中的哲理性意蕴,并不都是由作者自发产生的;作者显然地接触过一些哲学人文主义著作,并吸收来丰富自己。例如作者说“人为什么活着”这些问题无须弄得十分明白,生活得过分清醒,就会失去好些乐趣,失去体验多种人类情感的机会。这些认识显然地受到时尚的影响,而且为不少大学女生都模仿与发挥。借用编者的话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段成长着的女性的心理历程,而且是对于人性中常被忽略的层次和色调的剖露;不只是一幕自我“个性”的展现,而且展示了这样一场变迁:从用诗的眼光来看生活,到用哲学的眼光来看生活;不只是一些令人稍有些吃惊的笔调优雅的小散文,而且是一位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的独创性的建树。(蓝天)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7: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