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释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赏

这个题目是通行本的题目,还有另一个题目《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这是唐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

诗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十一字散文化的排句,以“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相对领起二句,其起势迅猛如风雨骤至。对于政治失意的人去日苦多是一重苦恼,今日难捱也是一重苦恼,这心情是太矛盾太复杂了,二句不仅内容耐味,形式也耐味。老实人写诗,昨日就昨日,今日就今日,“昨日之日”“今日之日”是李白歌词的创语,是“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大序》)。虽然这样的说法在文法上是不通的,然而你无论如何不能把它简化为“昨日”“今日”,简化了就不够味了。这是李白从心化出、神而明之的创造。

前两句说到愁不可遏,到三四句却并不沿着这条思路往下写,而依然是李白特有的语未了便转,一跳就落到秋高气爽,登楼酣饮的题面上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怀念李白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可见李白置酒会友时是有高谈阔论诗文的习惯的。两位挚友在谢公楼上,当然要谈到谢朓,不止谈谢朓,话题还一直追溯到陈子昂所大力提倡、李白所大力响应的汉魏风骨。李白在《古风》中自豪地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也就是以汉魏风骨的传人自居,“蓬莱文章建安骨”就是两汉诗文即汉魏风骨的一转语。而从汉魏到盛唐,几百年中也并非一片空白,李白又从其中举出一个“小谢”即谢朓,来特别加以表扬——“中间小谢又清发”。“中间”,指汉唐之间,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之间,那就是南朝声色。“小谢”是南朝声色的一个正果,又是南朝声色的一个另类。“清发”二字,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简洁的说法。谢朓诗最符合李白的这个美学标准,所以他“一生低首谢宣城”(清王士祯《论诗绝句》)。两位挚友酒酣耳热,尚论古人,谈兴极高。于是诗情一跃而进,达到高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注意这个“俱”字,是说彼此怀着不平凡的兴致,要展翅飞翔,飞上高高的青天去拥抱明月,可谓壮志凌云,无比高兴,这也是李白诗风的绝妙写照。

全诗起得那样愤激,却借一腔酒兴不知不觉转化为一腔豪情,令人鼓舞。然而就在这时,诗情又一落千丈。这大起到大落自有其内在逻辑性:以这样可上九天揽月的志气和才情,诗人在现实中竟没有出路,怎不叫人思之气短呢?于是诗情重新回到开篇的烦忧上来,以“抽刀断水水更流”来比喻不可断绝的忧愁,新颖、奇特而又恰切,“断水水更流”“消愁愁更愁”,尤其是后句一连串的“愁、愁、愁”,音调之流畅,出语之天成,简直使人如闻抽刀断水而水流潺潺之声,音情与取象俱妙,真是想落天外的妙语,历代喻愁的诗词句之多,却很难有超过此二语者。使人想起南宋诗论家严羽赞叹的:“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结尾点出“人生在世不称意”,现实黑暗,壮志难酬,也只好浪游江湖。这是很无可奈何的话。

李白歌行的能事在于,常把一些表面看来毫不连贯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还叫人觉得天衣无缝。郭沫若先生论诗强调“诗应该是纯粹的内在律”,而“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长’。这是我自己在心理学上求得的一种解释,前人已曾道过与否不得而知。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这种韵律非常微妙,不曾达到诗的堂奥的人简直不会懂。这便说它是‘音乐的精神’也可以,但是不能说它便是音乐”。而李自诗歌意象组织的内在逻辑性,也正是郭老所谓的内在律。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白诗最少运用格律,却最具音乐的精神。像这首诗,短短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若断若续,却又一气呵成,分拆不得。这是李白诗歌的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