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高阳台 吴文英
释义

高阳台

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吴文英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栏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余。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鉴赏

宋时杭州涌金门外有座丰乐楼,《临安县志》上说它“据西湖之会,千峰连环,一碧万顷,柳汀花坞,历历栏槛间,而游桡画鹢,棹讴堤唱,往往会合于楼下,为游览最”。周密《武林旧事》记此楼“宏丽为湖山冠”。吴文英在杭州时,正值南宋后期,偏安半壁,时局日非,国运岌岌可危,而西湖上依旧轻歌曼舞,游人繁盛,“缙绅多聚拜于此”。他们置酒高会,席间分韵填词,吴文英得“如”字,他即景生情,触目伤怀,于是按谱依韵,写下这一篇佳制。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写此间游春欢会之盛。作者选取眼前两组好景。“凝妆”,指凝妆(整妆、盛妆)的佳人,语出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在凭栏人(作者自己)看来,这竹与人、杨与马相映生辉的好景只须浅浅几笔,轻描淡写即足以构成秀美图画,则其景色之宜人可知。

“山色谁题?”作者视线移高,望见青青山色,心情转为沉重。此时此际,吟诗题字者岂乏其人;但在他看来,对此青山,百感茫茫,那一腔愁思,无人领会,有谁能抒写?唯有天边雁字斜书,聊可作为山色的题词。那“斜书”的“斜”字下得好极,透出欹斜飞动、自然潇洒之势。这一构思设想甚灵妙:试想作者眼前那幅天然图画里、青山之上缀以数行雁阵,岂不似题诗的点点墨痕吗?

“东风”以下数句,可看出凭栏人心情更转悲凉。“紧送”之“紧”,既有凄紧之意,又有紧迫之意。白日西沉,伴有东风“紧送”,眼前好景无多,何况晚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春寒料峭。这寒是旧冬之余寒,故称“旧寒”。“自消凝”数句接得自然紧凑。人往往在黯然销魂、内心无限感伤之际,表面却寂然凝神。词人自比多才多情又多病的司马相如,感伤自己生命无多,还能有几个花朝月夕可流连?“顿老”与“紧送”相呼应,亟显示其衰飒紧迫之感。人之将老,国之将亡,种种感伤情愫,一一逗引而出。

过片“伤春不在高楼上”,承上启下,手法很不寻常。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指出吴文英的运笔之“神”:“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此词说:“题是楼,偏说伤春不在高楼上,何等笔力!”大略是指梦窗词的章法结构的巧妙,不是平铺直叙式的,而是在关键处每每作一大顿挫,使之空灵动荡而生情致。“伤春”“在高楼上”,这是对上半阕的概括,加上一个“不”字,这就为下半阕开出无限地步,激发读者去想象。这一大推宕后,推出两个画面:“灯前欹枕”和“雨外熏炉”。这才是作者认为比在高楼上更加伤春的时刻,这里也概括了作者平时的生活场景。这灯前雨后,谙尽孤眠孤坐的滋味,真是寂寞中的寂寞了。“怕舣游船”,怕游船附着岸边(舣,舟附岸),怕临水照见自己清癯消瘦的面影,则在家寂寞,出游也易感伤,伤春之情,无往而不在。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这是吴文英式的警句:美丽、空灵,炫人心目;设色又如此艳丽:飞红、翠澜;而且是动态的美:红花在飘飞,碧波在摇动。“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况周颐《蕙风词话》)应该说这并非作者眼前实景,乃是他想象中的图像,他的愁思随雁行织在青山之上,伴飞红、游鱼直到西湖之底。丰乐楼周围的碧水青山莫不被词中抒情主人公心中的愁思所萦绕。“愁鱼”,造语颇新。既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则鱼可愁也是不错的。同样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叶嘉莹先生认为“梦窗在杭州有不少悼他一位亡妾之作,则此一‘鱼’字岂非更可能有悼亡的‘鳏鱼’之联想”(《迦陵论词丛稿》),揣摩词中表现的孤寂之情“灯前欹枕”云云,可知此说是有见地的。还可以这样理解:“鱼”“余”同音,“总是愁鱼”,即“总是愁余”之意。这里可能用了双关语气。

“莫重来”三句结束,绾住全篇,首尾关合。艺术形象也仍然是美的,“落絮无声春堕泪”(吴文英《浣溪沙》),那“香绵”点点飘坠在平芜之上,不正是无声之泪吗?

陈洵《海绡说词》对全篇作这样分析:“‘浅画成图’,半壁偏安也;‘山色谁题’,无与托国者;‘东风紧送’,则危急极矣;‘凝妆’‘驻马’,依然欢会;‘酒醒’人老,偏念旧寒;‘灯前’‘雨外’,不禁伤春矣;‘愁鱼’,殃及池鱼之意;‘泪满平芜’,城邑邱墟,高楼何有焉?”这样解词,句句落到实处,未免拘泥,但就其大意而言,是有参考价值的。当人们尚在偷安作乐之际,敏感的词人觉察到覆亡的阴影早已笼罩,预感到未来命运的更悲惨,这都是可能的。就中“伤春”之情,包含着个人身世之悲,亦有国家兴亡之感,总之是吴文英这位词人所特有的思想情感。更有借鉴意义的,是其表现手法的高明,试看词中“伤春”之情是如何愈演愈炽烈,由浅淡而转浓郁的。从“山色谁题”——“能几花前”——“可奈清臞”——“泪满平芜”,其间三次设问,委婉传情,最后达到高潮,以其浓郁的抒情气息,深深打动和感染读者。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1: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