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孤雁儿 李清照 |
释义 |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鉴赏 此词调下原有小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语意谦逊,似在咏梅;然细玩词意,却是一首感情深挚的悼亡之作。调名本作《御街行》,《古今词话》载有变格一首,中有“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之句,遂又名《孤雁儿》。词人不取前者而用后者,盖亦以自况。 靖康事变之后,李清照从青州故第逃亡到建康(今江苏南京)。长江天堑,暂时阻住金人南下的铁蹄。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她“每值大雪,既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周煇《清波杂志》卷八)。可是不久其夫赵明诚病逝,把她一个人抛在人地生疏的江南,“飘零遂与流人伍”,过着流离动荡、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大概在宋高宗建炎末年的一个春天,梅吐新蕊,作者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小词。 上阕起二句云:“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并未直截咏梅,而是铺叙环境,抒写忧思。“藤床”,犹今之藤躺椅。据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记载,上置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整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人林洪《山家清事》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以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这些陈设,都较简陋,色调也较凄黯,前人常用来表现懒散凄清的心境。如宋无名氏有《春光好》词云:“小藤床,随意横。”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此词境界与之相似,一榻横陈,日高方起,正是孤寂无聊寡居生活的写照。以下两句,承“无佳思”句意,进一步描写词人凄苦情怀。“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她的《醉花阴》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意思相似,然着一“寒”字,愈益突出环境的凄冷与心境的痛苦。此时室内再无一人,唯有一炉时断时续的沉香同词人相伴。香烟虽缥缈而有形,愁绪虽萦纡却无踪,以有形之香烟状无踪之愁绪,殊为确切。益以“伴我情怀如水”一句,则词人难言的悲苦之情更加感人,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秦观《鹊桥仙》中也曾说过“柔情似水”,以水性之柔喻感情之弱。此处“情怀似水”,则是以水之凉喻情怀之冷。有此一句,则前面之“无佳思”便有了呼应。 正当词人寂寞凄凉之际,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乐曲:“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这里不仅以《梅花落》的笛曲,照应小序中所说的“咏梅”,同时双关现实生活中的梅花,好像笛子一声,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用意颇似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中所写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然“梅心惊破”一语,想象似更奇警,以“梅心”拟人心,暗示词人在心田中曾掀起一阵感情的波澜,产生过出外游春的欲望,也许此刻她想起了赵明诚在时,曾双双顶笠披蓑,循城赏梅,踏雪寻诗。然而意境含蓄,撩人想象。她在《永遇乐》中也写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可见闻笛怀人,见梅思春,在她作品中是用过的。正因有了这一歇拍,词就自然地过渡到下阕。 下阕由梅而及人,正面抒写悼念亡夫之情。词境由晴而雨,人心由清而苦,然而跌宕之中意脉不断。“小风”二句,将外境的渲染与内心的刻画融为一体:门外疏雨萧萧,下个不停;门内词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亦以雨衬泪,恍似词人在《声声慢》中所写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自起处写至此处,均通过环境的铺叙,景物的变化,写感情发展与演变,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未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我们才知道她是在怀念亡夫赵明诚。“吹箫人去”,典出《列仙传》云:“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这是一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箫史弄玉,双宿双飞,多么幸福!可是生活中的赵明诚,却丢下李清照,一个人先去了。如今在李清照面前,确是人去楼空,纵有梅花胜景,又有谁与她倚栏同赏呢?凄清情味,溢于言外,词人回想昔日归来堂上,猜书斗茶,能不怆然?于是词中就迸出结尾三句。 结尾三句,用的是陆凯赠梅与范晔的典故。此为常典,为前人所习用,故词人小序中云:“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然而词人的长处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新就新在“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措辞自然,感情真挚,寥寥数语,明白如话,写尽了寻寻觅觅、四处茫茫、怅然若失的神态。即使不了解原来的典故,也能明了词意,被它深深地打动。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余音,袅袅不绝,犹自盘旋在人们的心头。 这首词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将咏梅与悼亡冶于一炉,十分真挚地抒写了忆念亡夫赵明诚的哀思;二是旧典新用,语意双关,如“笛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折梅赠远等都做到浑化无迹,恍如己出;三是语言通俗,音调凄婉,像“说不尽,无佳思”和结尾三句,全是以口头语度入音律,令人感到和谐雅畅,不落蒜酪;四是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合无间,意境浑成,特别表现在二起之中。词人通过这些艺术手法,层层描写,步步开掘,从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内心充满无限痛苦的孀妇形象,在宋代词坛上,可算是独特的。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