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葛屦 诗经 |
释义 | 葛屦 《诗经·魏风》 纠纠葛屦〔1〕,可以履霜〔2〕?掺掺女手〔3〕,可以缝裳?要之襋之〔4〕,好人服之〔5〕。好人提提〔6〕,宛然左辟〔7〕,佩其象揥〔8〕。维是褊心〔9〕,是以为刺。 注释 〔1〕纠纠:纠缠交错的样子。葛屦(jù):夏布做的鞋,夏天穿的。 〔2〕可:“何”的假借字。 〔3〕掺掺: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柔弱纤细。 〔4〕要:同“ 〔5〕好人:美人。 〔6〕提提:即媞媞,安详的样子。 〔7〕宛然:形容回转身子的样子。辟:通“避”。 〔8〕象揥(tì):象牙的簪子。 〔9〕维:因。是:代词,指“好人”。褊心:心胸狭窄。 鉴赏 我国诗歌有讽刺的优良传统,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运动,乃至元明清以来的政治讽刺诗,代代相承,连绵不绝。溯其源,则滥觞于《诗经》。《汉书·礼乐志》曰:“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郑玄《诗谱序》云:“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然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毛诗序》在阐发诗歌的社会功用时也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可见,古人很重视诗的讽刺作用,而且很早就自觉地操起了这柄利剑。在《诗经》中讽刺诗确实不少,但真正在诗中“明点作意”(方玉润语)声明讽刺之旨的诗唯有一首,即《葛屦》。诗人以“是以为刺”结束全诗,表示了鲜明的创作意图。说《葛屦》是中国讽刺诗的开山之祖,恐不过分。 《诗经》中的讽刺诗,一般多采用夸张和比兴手法描述消极、落后、反动、腐败事物的可笑、可耻、可悲。但《葛屦》通篇用赋体,作者以前后两章相对照,通过两个人物形象地位和态度的悬殊描写,表达了是非爱憎的道德评价和感情倾向。诗首章描写的是一个伺候人的缝衣女。冬天了,她还穿着夏布鞋踏在寒霜上,她缝衣的双手又细又瘦,她辛辛苦苦地劳作,完全是为了使女主人穿得漂亮、舒服。显然,这是个地位低下的贫寒劳动妇女的形象。而第二章出现的却是一个贵妇人,她头上戴着象牙发饰,一副安享尊荣的神情,缝衣女请她试衣,她却转过身去,不理不睬。无疑,这是一个地位尊贵、态度傲慢、心胸狭窄的贵族妇女形象。作者就是用这种写实的手法,把两个决然不同的形象客观地摆在读者面前,让你分析,供你评价,而作者的褒贬之意是在对人物的描述中自然流露的。篇末点名“是以为刺”的作诗宗旨,使诗歌的是非爱憎更加鲜明。 这种采用两相对照表现讽刺意义的方法,为后代诗人所沿袭。白居易的讽喻诗颇多采用。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重赋》);“一束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对比强烈,怨刺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葛屦》一诗,作为讽刺的最早诗作,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