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述征赋 徐祯卿 |
释义 | 述征赋 岁大吕之季律〔1〕,予戒行于上都〔2〕。溯北风之憭栗〔3〕,掩霏雪以遐徂〔4〕。愁长路之不极,咏役车于周诗〔5〕。聊骋目以宣忧〔6〕,怆怀土而兴思。历维扬之故域,背大江之皇陂〔7〕。悲穷野之寥阒〔8〕,憩淮阴之城隅〔9〕。访王孙之遗迹,谒漂母于空祠〔10〕。哀智杰之有穷,亶民生之多罹〔11〕。惟往昔而顾念,心摇摇而夕悲〔12〕。逮明发而振檝〔13〕,遂慷慨以遐辞。 注释 〔1〕大吕:古乐律十二律之一,与十二月相配,其为末律,故为农历十二月之别称。季:末。 〔2〕戒行:犹言命驾。上都:京师,国都。此指北京。 〔3〕溯:顶着。冒着。憭栗:凄怆,悲伤。 〔4〕遐:远。徂:往,行。 〔5〕役车:行役之车,大车。周诗:此处似指《诗经·周南·卷耳》,其二、三、四章有“陟彼崔嵬,我马虺 〔6〕宣:通“渲”,泻,排除。 〔7〕大江:长江。皇:大。陂(bēi):水边,岸。 〔8〕寥阒(qù):寂静。 〔9〕淮阴:在今江苏。汉开国功臣韩信曾被封为淮阴侯。 〔10〕漂母:《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于功业未就时尝受恩于漂母。 〔11〕亶(dàn):通“ 〔12〕摇摇:心神不定。 〔13〕明发:黎明,平明。振檝:挥桨,启航。檝:同“楫”,桨。 鉴赏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为诸生时已擅长诗歌,与同里才子唐寅友善,被推荐于前辈作家沈周、杨循吉等,从此扬名。《明史》本传称为“吴中诗人之冠”。但参加考试多次不中。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因貌不扬,人太瘦,未被明孝宗特遣中使选入翰林院。授大理寺左寺副,因走失囚徒,降职为国子监博士。33岁病死于北京,去世过早,未能尽展才华。初与唐寅、祝允明、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其诗熔炼精警,标格清妍。入京后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交游,受到影响,变诗风学汉魏盛唐,又成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何居第三。诗论主情致,认为“情无定位,触感而兴”,与清初王士稹“神韵说”有相通之处。文学批评专著有《谈艺录》。传世诗文集《迪功集》为其自定。另有《迪功外集》、《徐氏别稿》等集。 徐祯卿文不甚多,但都写得短小精悍,在钱谦益《列朝诗人小传》中深得好评:“词旨沉郁,遂闯晋守之藩,凌践曹魏,长宿警叹,号为文雄。”王世贞也称其“骚诔颂札,宛尔潘陆。”(《艺苑卮言》)并非过誉之词。 《述征》这篇行旅赋,初读看似简约,品味起来却深有含蕴,写得流转自然,感情丰厚。 起首点明上路季节,行旅方向。作者自家乡出发,顶着隆冬腊月的呼啸北风向北走,一开始就陷于大雪纷飞的困境之中,征途的那一端简直不敢推想其遥远无边。用背诵得滚熟的《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心思,顺手即可拈来:比如《周南·卷耳》。又如《唐风·蟋蟀》的三章开头,用“蟋蟀在堂”兴起“岁聿其莫(暮)”,“岁聿其逝”和“役车其休”,都是讲年终时节,万物百事当有一小结,连蟋蟀都要栖息在屋内了,可是征人在外,还要继续跋涉漫漫长路。现在赋作者岁暮述怀,想起这些咏役车的周诗来,是很自然的。第二段叙写过长江后的见闻感受。他以比较明快的笔调作结:等明天黎明来到,我将起航前进,希望满怀慷慨之悲情远辞这里,继续踏上新的征程。 此赋的写作背景无考。从赋中表现的感慨之痛考察,当作于弘治末正德初,明中叶封建统治走向衰败,出现宦官专政的腐朽局面之时。官僚地主豪绅兼并土地严重,剥削压迫加重,百姓流离失所的情状,在与徐祯卿同时的李梦阳、何景明的赋中都有所反映。如李梦阳《疑赋》:“血流于庭,酣酒归室”的揭露,就很深刻。在《寄儿赋》中谴责当时镇压江西农民起义的官军是“以暴除暴”,认识虽有局限,但也属非有胆识者不能言。而何景明的《东门赋》,对流民失业,无以为家的悲惨情景,表现得非常鲜明有力。徐祯卿生活在同一时期,面对同样的现实,不会熟视无睹或感而不发。虽然在这篇小赋中的有关表现,不及上举的李、何之赋写得深刻、具体,但情景融汇一片,意念的表达是十分含蓄蕴藉的。明显可见,手法上有所讲究,似乎与他的诗歌创作主张相类。这么多的悲、怆、愁、哀、忧,贯穿在他对征途所见的述写之中,自然现出这篇行旅赋的特色。 自来述行之赋,从刘歆《遂初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到潘岳《西征赋》,谢灵运《撰征赋》,多数为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备述沿途所经过的名城古迹,并借以抒发作者的感慨。徐祯卿这篇赋,在结构上虽不脱窠臼,却比较注重剪裁,从吴县赴上都北京,可数的名胜古迹自是不少,作者却略去甚多,对名城扬州也只一笔带过,而泼浓墨于过淮阴的种种感想,写作的焦点集中在吊古伤今,将古之智杰之士与今之平民的命运对举,生发感叹,这就在同题材的赋作中呈现了新意,篇制也因而大大缩短了。称赞过徐祯卿“骚诔颂札,宛尔潘陆”的复古派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似乎有憾,但“惜微短耳”。短则短矣,但就《述征》看,于文于情,非但无伤,反而成了独特的长处,竟也可与不少长篇大赋争相辉映。 本篇立意虽不甚高,无非是一般稍具良知的文人常咏之题,境界也很有限,根本不够恢宏阔大。但自有特点可新人耳目,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赋作。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