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调·沉醉东风】自嘲(四首其四) 严廷中 |
释义 | 【双调·沉醉东风】 自嘲(四首其四) 精扯淡开科取士,没奈何文书纳粟捐赀。烂讲章,臭八比,几曾见伊周应试。放开眼孔看男儿,分别甚登科援例。 鉴赏 《自嘲》首曲以嬉笑之笔写沉沦之叹,此曲则以怒骂之锋痛批八股时文。“精扯淡”“烂”“臭”等词以激愤出之,可见其对科举制度的怨恨。“科”,即科举考试。开科取士本意是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取优异的士人。但果真如此吗?那些在文辞上一窍不通之人,一样可以通过纳粟捐赀获得功名。即便是通过科考入仕的,亦不见得就是贤才。因为科举所考无非是死气沉沉的臭烂八股文,焉能选出贤才?除了直接的批判外,秋槎还援引了伊周之史实,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抨击。“伊周”,即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皆为贤能之人,故后世常并称。此二人并未参加科举考试,但一样为贤能之人。为何评价一个人的才能时,一定要区分是靠科举入仕的,还是靠援例入仕的?通过古今之例的比较,答案不言而喻。这不仅让人倍感愤懑,更揭示了这样一个史实:在清末政治中,徒以科举衡量一个人才能的腐朽之习、死板之风,扼杀了多少英才!这让人深省而战栗。除了此曲外,在同题组曲的第二支曲中,秋槎也抒发了同样的愤慨。其云:“说甚么韩苏文字,讲甚么李杜诗词。不举人,不进士,便来了庸人讥刺。赀郎未遇汉皇时,空对着文君叹气。”由此可见,秋槎对科举制度甚为痛恨,大约与其不是科班出身,受到无故打压而沉沦下僚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将这种愤慨与抨击仅仅视为发泄一己之私,因为八股文体禁锢之陋、科举制度钳制之弊,至清末暴露得愈发严重,早已为诸多有识之士所诟病。从吴敬梓《儒林外史》到蒲松龄《聊斋志异》,再到秋槎之曲,都是科举之弊的深刻揭示者。总之,此曲字里行间既郁积着怀才不遇的牢骚与忧愤,又包含了深刻的历史评论,颇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