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意赠今人 鲍令晖 |
释义 | 古意赠今人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月月望君归,年年不解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余心不变。 鉴赏 本诗录自《玉台新咏》卷四,《艺文类聚》卷四十二、《乐府诗集》卷六十并作吴迈远《秋风曲》。“吴善于风人答赠”(钟嵘《诗品》),宋明帝曾说他“联绝之外,无所复有”。今存诗十首,就其内容与表现手法看,与本诗小别。鲍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同上)。今存诗六首,从其内容和表现手法看,多与本诗相同。本诗尤其酷似女子口吻,故依《玉台新咏》将本诗系在鲍令晖名下。 这是一首描写南方思妇盼望流离在北方的丈夫归家的诗。至于这一对夫妇为什么长期分离,诗中未曾明言。但从女在南方、男在北方、异地久隔的情况看,似乎与当时南北朝互相对抗的政局有关。 全诗十四句,前四句写思妇苦苦思念流落在北方的丈夫。开头两句“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是思妇想象之辞,借衣着言南北的不同,以南方的“文练”对照北方的“毡褐”,从而烘托出北方生活的艰苦和萧索。这样说,既表现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关心和体贴,也便于引起远在异域的丈夫对南方繁华生活、对妻子的思念。思妇的细腻性格、良苦用心均和盘托出。“月月望君归,年年不解 次四句写思妇的微怨。“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这两句虽是写南北气候的不同,南方早已春暖花开,北方仍是严霜冷霰,生活艰苦,但却是语意双关。“荆扬春早和”,喻南方的思妇心暖如春,在热切地思念远方的丈夫;“幽冀犹霜霰”,喻北方的丈夫心冷若霜,一直渺无音信。从而引出下两句点明主旨,“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北寒”,指北方丈夫的辛苦,而思妇早已体察得知;“南心”,指南方思妇思念丈夫的心,但是“君”却“不见”。这就披露了思妇由苦思到微怨的心情。难道果真如此吗?只不过是思妇苦思不得解脱莫可奈何的假想之辞罢了。 最后六句,写思妇向远方的亲人陈说自己的苦辛,表白自己的坚贞。“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自己的苦辛和相思之情“君”既不见,有谁来传递消息呢?只有把满怀深情的希望寄托给北飞的燕子了。这里用“双飞燕”,正是在寄托自己相思的深情,又是为了让亲人睹物生情引发出相思之意。这象征纯洁爱情的双飞燕正是最理想的信使,它们可以把自己的辛苦和贞情转告亲人:“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容华一朝尽,惟余心不变。”这四句有两层含义:第一,由于相思之苦的折磨和生活的熬煎,形如机杼煎丝、颜若风催电般地渐渐苍老了;第二,即使一旦容华憔悴殆尽,只剩下一颗炽热的心却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何等坚贞! 这首诗通过女主人公的自我抒怀,塑造了一个坚贞的思妇形象。尽管丈夫流落异域,她只身独处,年复一年地不免相思之苦,但那一颗忠诚、坚贞的心却永不动摇。她的心灵是那么纯洁,那么美好!这一形象的意义,使人们清醒地认识了当时南北对立的政局所造成的社会悲剧。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巧于对仗,“月月”“年年”二句和“荆扬”“幽冀”二句基本上都是对句,“形迫”“颜落”一联就比较工整,尤其是“北寒”“南心”一联,对得十分工巧。其次是比喻新巧,如“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不仅十分新奇,而且符合思妇的口吻,可谓非思妇道不出。再次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寒乡”“毡褐”、幽冀霜霰的想象,体现了北方峻奇的景色。驱使“双飞燕”传送音讯,不仅想象丰富,形象也十分巧丽。总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鲍令晖诗歌“崭绝清巧”的艺术风格。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