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中君 屈原 |
释义 | 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憺兮寿宫〔1〕,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2〕。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 注释 〔1〕蹇(jiǎn):滞留,停留。憺(dàn):安。寿宫:供神之处。 〔2〕猋(biāo):迅速。 〔3〕 鉴赏 在古人的心目中,云气之美好、神秘,并不亚于璀璨的日月。它“精微乎毫毛,充盈于大寓”(荀子《云赋》),曾被视为“天地之本”(《河图地运记》)。它多姿多态,“如树木”“如白鹄”“如车盖”“如冠缨”(《易通卦验》),激起过人们多少神思遐想的奇趣!因为它常与朝日的升腾相伴,“非气非烟,五色纷缊”(《瑞应图》),便有了“人主之象”“太平之应”的美称。何况它又能“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孟子·梁惠王上》),因此又与人间的水旱吉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样看来,古人尊云为神,并将它提到与太阳神(“东君”)同等的地位,列入隆重的祀典,也就不奇怪了。《九歌·云中君》所祭祀的,就是这样一位美好而神秘的云霓之神。 这首祭歌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以绚丽的色彩,描摹了云神的降临。古代巫风降神的特点之一,就是巫者的衣饰、打扮,必须与所降神灵相仿佛,神灵才会依附其身。此歌开头两句,极力描摹降神的巫者以兰汤浴身、芳草沐发,所穿的衣着绚丽多彩,正如春日绽放的鲜花。这里描摹的虽是巫者,实际上却是在为云神画像——古人心目中的云神,正是如此的光彩夺目、美好芬芳!接着便写云神的降临,此刻的景象便更神异了——“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诗人以“连蜷”二字,状貌云神的身形,再加上“烂昭昭”三字着色,云神那曲折飘逸之态和华光四射的风采,便以全部魅力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牵动了人们的心魄!当它安然休憩于“寿宫”并享用祭品之时,熠熠闪耀的神光,还不时映射苍穹,简直可与日月争辉;而当它乘着飞龙、穿着皇天上帝赐予的庄严服装,在祭坛四周遨游的时候,神态又何其肃穆、安详!在这一部分,诗人对云神的描绘,巧妙地结合着祭祀中的降神、享神展开,可以说是一种近距离的观照,所用色彩也较为浓烈。因为期待的神灵,终于如愿降临,所以在描述之际,自有一种赞叹、喜悦之情荡漾于字里行间。 后面六句为全诗的第二部分,以惆怅的笔调,抒写云神的离去。美好云神的降临,曾带给祭祀的人们多少慰藉,而当它飘然引去之时,人们又不免怅然若失。“猋远举兮云中”,不仅形象地展现了云神离去时的飘忽和迅疾,同时也隐隐流露了人们希冀其长留又不能如愿的失落之感。云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可大可小、忽东忽西,“舒则弥编覆四海,卷则消液入无形”(晋成公绥《云赋》)。它的踪迹,以茫茫天地为界。“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二句,正以惊叹的口吻,表现了云神这一遍览天下、横历四海的视野和气魄。相比之下,小小的人间、冀州,又岂能将它留住?难怪诗人要发出“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