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制府来 沈德潜 |
释义 | 制府来 客述制府始末甚详,因成乐府四解。志往事,儆后来也。 制府来,势炎赫。 上者罪监司,下者罪二千石。 属吏驱使如牛羊,千里辇重来奔忙, 鞠跽上寿登公堂。 制府赐颜色,属吏贴席眠。 破得百家产,博得制府欢。 制府之乐千万年。(一解) 扬旌旗,麾三军,制府航海清海氛。 声名所到,步步生风云。 居者阖户,行者侧足。 但称制府来,小儿不敢哭。 军中队队唱凯还,内实百货装楼船。 文武郊迎,次且不得近前。 制府之乐千万年。(二解) 制府第,神仙宅。夜光锦,披墙壁。 明月珠,饰履舄。 猫儿睛、鸦鹘石,儿童戏弄当路掷。 平头奴子珊瑚鞭,妖姬日夕舞绮筵。 赏赐百万黄金钱,天长地久雨露偏。 制府之乐千万年。(三解) 太阳照,冰山倾。 黄纸收制府,片刻不得暂停。 轺车一辆,千里无人送迎。 妇女戟手詈,童稚呼其名。 爰书定在旦夕,求为厮养, 厮养不可得。 盘水加剑请室间,从前荣盛如云烟。 制府之乐千万年。(四解) 鉴赏 本诗写两江总督噶札恶贯满盈、终于伏法自刭的事。制府是清代对总督的尊称(也称为“制台”)。 此诗原文标明有四解。“解”本是一种音乐术语,指唱完一段后所加的音乐,相当于今天的“过门儿”,后来成了乐府歌辞段落之称。诗人标明“一解”“二解”等,说明这首诗是用乐府的形式(当然乐府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句式、结构、语言、拟题等方面)。 第一解写制府熏天的势焰。开头说:“制府来,势炎赫”,下面具体写其作威作福、无法无天、不可一世的状况。“监司”为官名,清代指督察府、州、县的高级官员。“二千石”是汉代对郡守的通称(俸为两千石),此处借指知府。制府所到之处,上可以给监司加以罪名,下可以给州府长官找麻烦。地方官员闻风而动,运载着珍宝金银作为礼物,千里拜谒。他们鞠躬跪拜,献颂上寿,毕恭毕敬地登上公堂。制府略给他们一点好的脸色,他们心上的一块石头才会落了地。为了能求得制府的欢心,他们尽力搜刮,不知使多少人家卖儿鬻女,家破人亡。诗中“上者罪监司,下者罪二千石”两句点出了他之所以可以使地方官员千里奔忙、不敢轻怠的奥秘,而“破得百家产”一句则揭示了制府向地方官的敲诈,其灾难归根结底都落到了老百姓身上。 第二解是写制府的“政绩”。“扬旌旗,麾三军,制府航海清海氛”。这里指噶札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十二月平定海盗郑尽心、郑茂、余国良等事。“声名所到,步步生风云”,足见其声势之大。但他这烈烈武功的结果如何?“居者阖户,行者侧足,但称制府来,小儿不敢哭”!其贪婪、恶劣、狠毒、疯狂之程度,较之海盗,何止倍蓰(xǐ,五倍)!小儿闻之而不敢哭,可见老百姓视制府直如虎狼恶鬼。则军队之高唱凯歌,不过是制府搜刮抢劫、满载而归罢了。然而,他回到驻地之时,“文武郊迎,次且不得近前”。“次且”同趑趄(zī jū),举足不前的样子。这活画出一些官吏为了保住禄位,在上司面前奴颜婢膝、战战兢兢的样子。这一解先是从老百姓对于制府的直接感觉上写,末尾及于官吏,老百姓视为虎狼恶鬼,而官吏们视为衣食父母,不仅使得封建社会中官、民利害关系、立场观点显然易见,其感情之真伪、人格之高低亦判若泾渭。 第三解是写制府的豪奢。“制府第,神仙宅。”完全是民歌的语言。以下各句,亦采用民歌的表现手法,举轻以见重,侧面烘托,其穷奢极欲,殄害天物之程度,便昭然若揭。诗中写制府宅第,墙上挂的是夜间可以发光的锦毯,鞋上缀的是珍贵的明月珠;猫儿睛、鸦鹘石这些稀世之宝,制府家的儿童拿上在当路掷着玩儿。制府家奴才拿的马鞭,也是用珊瑚装饰的。漂亮的姬妾日夜歌舞,伴着制府华贵丰盛的宴席。因已有第一解、第二解在前,读者读至此便知那些被制府及其亲眷、孩童、奴隶视为瓦石、粪土的珍奇宝物,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甚至性命换来的,贪官污吏为了给制府进贡一个明月珠、一个猫儿眼,不知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呼天抢地。制府如此贪赃枉法、穷欲腐化,皇帝当时对他怎么样呢?“赏赐百万黄金钱,天长地久雨露偏”。浩荡皇恩,优渥雨露,也偏偏降在这些人的身上。人们也就只有仰天长叹。 第四解以“太阳照,冰山倾。”起兴。“黄纸收制府,片刻不得暂停”。“黄纸”指收捕制府的诏书。黄纸一到,一切全完,制府转瞬间从天堂落到地狱,其跌落之速,使他来不及由梦中醒转。以下三句,写人们对他的态度的转变。“轺(yáo)车(一匹马驾驶的轻便车)一辆”,同当年随员前呼后拥的景象相比,好不凄凉!“千里无人送迎”一句针对官吏而言。昔虽总督大人,今则槛中囚犯,避之尚且不及,谁还再去送他?以往趋之若鹜,敬若儿孙的大小官员,仅仅是不去送迎罢了。百姓的态度就完全不同:“妇女戟手詈,童稚呼其名。”“戟手”即伸出中指与食指来指着,是居上临下怒斥的样子。诗人对官吏、百姓态度的描述,简练而形象。下面接着说:制府罪行的判决书在旦夕之间就要定下来,昔日气焰熏天的总督大人,此时要求做一名奴隶以保全性命也不可得。结果只能是“盘水加剑请室间。”“请室”,即请罪之室,指囚禁大臣的牢狱。古代国君令大臣自刭死,赐宝剑置盘水之上。盘水象征执法公平,加剑表示令其自刭。此时之制府,是否觉得以前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所谓“地久天长雨露偏”,不过是一枕黄粱;所谓“制府之乐千万年”,不过是制府的白日美梦而已! 噶札是满洲正红旗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山西巡抚,四十八年任两江总督,四十九年负责平定海盗郑尽心等。五十一年被罢官,五十三年因谋杀亲母案诏令自尽。噶札在就任山西时,贪污白银至数十万两,升为两江总督后,又伙同考官等于科场营私舞弊,得银数十万两,并怂恿投机商籴米外运,他坐收其利,致使米价高涨。任总督首尾仅四年,终因恶贯满盈而落得个可耻的下场。作者在诗前有一小序:“客述制府始末甚详,因成乐章四解志往事,儆后来也。”“志”,即记载。“儆”,即警戒。诗人并未指出所写制府为何人,因为:第一,此类虐吏害民无法无天的达官贵人,不止噶札一人;第二,此类人中受到“盘水加剑”处理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仍然“雨露偏渥”。诗中写此,不只是要记一件往事,重要的是要警戒后人。所以,略去其名,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使它脱离了具体的人事,而提升到普遍的意义上来,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性。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