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暗香 姜夔
释义

暗香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鉴赏

南宋绍熙二年(1191)冬天,姜夔在大雪中到苏州探访老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范家有花圃,“深院寂静”,“有玉梅儿树”(《玉梅令》词小序)。姜夔在这里写成《暗香》《疏影》两首赞赏梅花的著名词作。词学家历来对这两首词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姜夔怀念情人之作,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姜夔关于他的爱情故事的叙述,总是隐隐约约,语意闪烁,但那个人的影子却常常出现在姜夔的作品中。姜夔在这两首词里巧妙地运用一些和梅花有关的历史掌故,并参酌或凝缩一些著名作品的佳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梅花的特色,从而寄托自己对情人的怀念。他觉得梅花是情人的象征,情人是梅花的化身,这种感觉在这两首词中表现得比较清楚。清代学者刘熙载认为姜词的特点是“幽韵冷香”。在姜夔心目中,梅花可能就有幽韵冷香的气质。“幽韵”,指幽静的神韵;“冷香”,指清冷的香味。如果借用刘熙载的语言来分析这两首词,也可以说,《暗香》着重写“清冷”的气质,《疏影》着重写“幽静”的气质。姜夔在观赏梅花和写作时似乎有点如醉如痴,完全沉浸在艺术境界中。

上阕说:“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一开头就指出词人旧梦重温的沉重心情。旧梦带来的也许是一点欣慰,但更多的却是悲伤。“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可见姜夔和美人一起攀摘梅花,是在深夜寒气袭人的时候,而冷月、梅花更加重了清寒的气氛。但这样相聚的日子并不太长,姜夔就和情人分离了,各奔东西,从此造成姜夔的终生遗憾。“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南朝梁诗人何逊有《咏春风》诗:“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又有《咏早梅》诗:“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他善于描写景物,刻画离情别绪。姜夔自比为何逊,但由于年老而且终日忧郁,赏梅的兴致本来已经淡薄了,完全忘记了赞赏春风寒梅的生花笔。大概词人也怕因赏梅而勾起使人痛苦的对往事的回忆吧。“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无奈竹林外边稀疏的花朵,却偏偏把芬芳和寒意送入幽雅的坐席,触动了词人消沉的心情,而本来希望忘怀的往事又涌上心头。

下阕说:“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江国”,指江南水乡。雪下得正紧,一片沉寂。这是草木刚刚萌动、只有梅花独放的时节。词人希望折一枝寄到远方,但夜雪又开始聚积,令人叹息。这只是词人的想象,当时在现实生活中折梅远寄的事情是没有的,但反映了词人的寂寞和怀念远人的深切感情。“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翠尊”,指翡翠酒杯。“红萼”,指红梅花。对着酒杯,忍不住流下眼泪,红梅花默默无言,也沉浸在心情沉重的怀念中。当年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时又出现在词人的回忆中。“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宋代杭州西湖的孤山上有一片梅林,梅花盛开时,笼罩着寒凉碧绿的湖水。碧波荡漾,好像花山摇动,要倾压下来。“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梅花花瓣一片一片地吹落了,言外之意是和情人终于分离了。姜夔《鬲溪梅令》词说:“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任凭小船漂向孤山下边去寻觅情人的倩影,但到那里只听到翠羽鸟鸣啼,不见人影。触景伤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和情人携手赏梅。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