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竿 诗经 |
释义 | 竹竿 《诗经·卫风》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鉴赏 一个卫国的贵族女子出嫁他国,阔别亲人,远离故土,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她痛苦不堪,她多么想回家看望父母兄弟,多么想重游故国的山山水水。但是“思归宁而不可得”,只能把感情寄托在回忆之中。《竹竿》就是这个女子美好而痛苦的回忆。 两千多年前的这位贵妇,一定不知道什么叫“意识流”,但是她的诗是自己纯真心态的流泻,是自身心理活动细致而生动的写真。全诗四章,以回忆贯穿始终。首章写因回忆而引起的内心痛苦——家乡的淇水,淇水之上的垂钓,多么愉快欢乐的生活情景,但现在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谁说我不想回国重温那美丽多彩的旧梦呢?“远莫致之”——路途遥远,想回也回不成啊!这里,痛苦的现实与愉悦的回忆对照着出现,细腻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凄绝的心态。意识流的特点之一是捕捉瞬间的感受和印象,再现跳跃式的联想。诗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她的感受是敏锐的,当她的思绪还在对家乡的思念之中挣扎,当她还没有摆脱痛苦与愉悦的对抗,她的思想却又跳回到当年出嫁时的情景——泉源河的水在朝歌城北潺潺地流淌,奔腾的淇水在朝歌城南蜿蜒而去。这是她的故乡卫国,这里不仅有熟悉的一山一水,更有自己亲爱的父母兄弟,但是如今要远别这可爱的一切了,“女子有行”——自己要出嫁到远远的异国他乡去了。她不知道迎接自己的是吉是凶,是喜是忧,她听任命运的摆布,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怆。这种心理,不正是当时婚姻制度下妇女心态的真实写照吗? 紧接着作者的思绪又出现了一次跳跃。她忽然又看见了少年时代的自己,她天真活泼,她特别爱笑——“巧笑之瑳”,当她开怀大笑的时候,露出洁白的牙齿,在红润细嫩的面颊映衬下,是那么迷人。她身材苗条,腰身婀娜,走起路来身上的佩玉发出清脆的声响,是那么的美。诗人甜甜地回忆着,不觉陶醉了。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是“顾影自怜”(《诗义会通》)。这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隐藏在深层的依然是现实生活中的无限愁苦。人的心理到了极端痛苦的时候会失去平衡,而“顾影自怜”则是求得平衡的手段之一。当然,诗人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活动,诗人如实地把它记录了下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妙可爱的少女形象。 直至最后一章,诗人的思绪仍然在回忆中游荡。她见到了悠悠流淌的淇水,看到了经常乘坐的“桧楫松舟”。然而,人毕竟不能在回忆与幻想中生活,她终于回到了现实中来了——痛苦依旧,思乡情切。怎样才能打发自己的无限愁思呢?她采用兴奋转移的方法——驾车出游,以宣泄乡愁。这里,看似解愁了,实质上正说明诗人的愁思无法解脱,也正衬托出她的愁思之深。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的联想是跳跃的、流动的、多变的。但是,这种跳跃、流变却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彼此割裂的,它们始终被一个引起联想(诗中表现为回忆)的观照物——淇水关联着。淇水勾起诗人的回忆,淇水组织着回忆的脉络和层次。这样整首诗就显得零而不碎,游动而严整了。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