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烝民 诗经 | |||||||||||||||||||||||||||||||||||||||||||||||||||||||||||||||||||||||||||||||||||||||||||||||||||||||||||||||||||||||||||||||||||||||
释义 | 雅·大雅 烝民
注释 〔1〕昭假:谓祈祷精诚上致乎神。 〔2〕缵:继承。戎:汝,你。祖考:先祖,先父。传说仲山甫乃姬周之后裔,亦说其为太公之后,其先人世代为周之重臣。 〔3〕矜寡:即“鳏寡”,泛指孤苦的人。矜,《左传·昭公元年》引作“鳏”。 〔4〕仪图:揣度。“仪”作“度”解,《国语·周语》“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可证。 〔5〕爱:通“”,隐蔽,与《邶风·静女》“爱而不见”之“爱”义同。“爱莫助之”有为善不求人见之意,译为“无力帮他表倾倒”,恐非是。 〔6〕衮:古代天子所服的绣龙衣,用以指天子。职:读为“识”,犹“适”,偶然。衮职有阙:比喻天子偶然有过失。 〔7〕每怀靡及:常恐赶不上。这是写“征夫”心情,用以突出主帅的不凡。译为“惦念任务还在身”欠妥。 〔8〕穆:和美。 〔9〕永怀:长思。指为国家大事操心,译为“顾虑多”不妥。 鉴赏 这是一首赞歌。 周宣王派大臣仲山甫到齐地筑城、平乱,巩固东方边防。临行时,宣王的另一大臣尹吉甫作此诗相赠,盛赞仲山甫的美德和他辅佐宣王中兴的政绩。 诗共八段,可分三个部分:开头一段为第一部分,写仲山甫应运而生,不同凡响。二至六段为第二部分,写仲山甫遵循“古训”,忠于“天子”之德,“出纳王命”赋政四方、日夜工作不松懈的才干和劳绩,以及不欺鳏寡、不畏强梁、敢于向周天子劝善规过的高尚品质和刚直无畏的精神。这一部分是重点。七至八段为第三部分,写赴齐启程场面,突出仲山甫的威仪和影响,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之情和慰勉之意。 这首诗中的仲山甫,被描写成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诗人站的角度很高,把歌颂的对象放在周室中兴这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来考察、鉴别。仲山甫的所作所为,都与周王有着密切联系。他之所以能够总领诸侯,一呼百应,在全国树立起崇高威望,正因为他“小心翼翼”,“天子是若”,忠实地“出纳王命”,做“王之喉舌”。臣的成功,证明了君的英明。这样写,既突出了仲山甫举止有则,为国忠贞,不愧是一名贤臣,也反映出力图中兴的周宣王,善于任贤使能,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并能虚心听取臣下意见,择善而从,不愧是一位明君。诗中“一箭双雕”,通过颂贤臣而颂明君。本诗《毛诗序》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正道出了诗人唱这首赞歌的本意。因为诗人从大处落墨,所以这首诗显得气魄恢弘,能让读者透过一人的行迹而窥见整个时代的掠影。 这首诗基本上采取“敷陈其事而直言”的赋的表现方法。诗人抓住人物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作综合、概括地介绍,并把叙述和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述边评,以议带叙。如诗一开头就议论到,爱好美好的品德是人之常情,第二段紧承“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一命意,介绍“仲山甫之德”的种种表现;前面评赞仲山甫“既明且哲”,后面则介绍他怎样不同凡俗,敢于扶弱抗强,甚至天子有过失也敢于直谏。这样写,“事随意转,理逐言深”(梁元帝《内典碑铭集林序》),头绪分明,重点突出,人物精神昭然可见。为了突出人物,诗中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诗的五、六段,拿常人与仲山甫作对比。常人是“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欺弱怕强,而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他“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常人往往轻视小善小德,即使“德如毛”,也“鲜克举之”,而仲山甫则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小德成大德。这样一对比,就格外显出仲山甫品德高尚。诗中写周天子对仲山甫由衷信任,委以重任,写仲山甫徂齐时,“征夫捷捷,每怀靡及”,都从侧面衬托出仲山甫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诗的语言质而雅。有不少词语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为后代所沿用。如“衮职”“补阙”,后来成为谏官的代名词;“穆如清风”,则常用以赞美良吏;至于“小心翼翼”“喉舌”“爱莫能助”等词语,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