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溱洧 诗经 | |||||||||||||||||||||||||||||||||||||||||||||||||
释义 | 风·郑风 溱洧
注释 〔1〕溱(zhēn)、洧(wěi):水名,见《褰裳》篇。涣涣:水流弥漫的样子。 〔2〕士与女:泛指游春男女。 〔3〕既且:即“既徂(cú)”,已经去过。 〔4〕且:再。 〔5〕 〔6〕维:语助词。 〔7〕伊:语助词。谑:调笑。 〔8〕浏:水清貌。 〔9〕殷:众多。 〔10〕将:相。 鉴赏 此诗用第三人称叙事,与代言体抒情诗不同。它叙事的同时展示了更广阔的背景,可使人窥见民情风俗,不止写恋情而已。周时为蕃育人口,规定仲春二月为开放月:“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即溱、洧)上招魂续魄,拂(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也。”(《韩诗章句》《太平御览》)《溱洧》一诗便写郑俗上巳佳日,男女相悦,相约郊游情事。 阳春三月,河水解冻,溱洧水涨得汪汪洋洋的。郑国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秉执泽兰,在清澄的水边,招魂续魄,祓除不祥。此诗两章的前四句,都是描绘这个节日盛况的。从“士与女,方秉 一位迟到的女郎,在洧水边上遇到一位迎面而来的男子,便热情地邀他同往赶会。这一情事包含在“女曰观乎”寥寥四字之中。不料那青年刚从洧水那边看过热闹回来,所以有“既且(徂)”的答谢。以下三句:“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此诗情调极为淳朴健康,因为当时郑卫等地,男女在野外自由结合乃是一种风俗,而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在性爱的双方有一种天然平等的权宜,无论男邀女,女邀男,都是自然而大方,绝不会引起惊诧莫名。而无视这一古代婚俗的后儒如朱熹,说什么“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讥刺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诗集传》)。这种“不知骆驼言马拱背”式的批评,倘起诗人于地下,若非错愕不置,必定付之一嗤了。 《溱洧》在直叙中插入对话,这种手法使场面活跃,富于情节性,故姚际恒说“诗中叙问答语甚奇”(《诗经通论》)。“盖诗人一面叙述,一面点缀,大类后世弦索曲子。”(张尔歧,据《诗经直解》)的确,《溱洧》有情节、有对问的写法,使读者如听“二人转”,妙趣横生。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