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永遇乐 刘辰翁
释义

永遇乐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刘辰翁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无寐,满村社鼓。

鉴赏

新雨刚过,天色放晴,如璧玉一般的圆月,镶嵌在深蓝的夜空上,周围不时有一抹青绿色的云彩,淡淡地飘拂而过。面对着这清嘉的月夜,词人油然产生了“春事谁主”的意绪,因景生情,触发了他对昔日京师上元之夜繁华景象的深情忆念。前阕“禁苑娇寒”以下几句,都是词人对临安心驰神往的描写。白天,轻寒笼罩着禁苑,湖堤微暖,使人生出倦意;入夜,华灯照耀如同白昼,妇女的车子过后,香气和着飞扬的尘土,遮暗了街道。而今呢?还没有到寒食节,元军却下达了禁火的命令,连上元之夜也禁止通行。满城的繁华,满城的欢笑,变作满城的风雨,满城的愁苦。当“前度刘郎”今日重来,目睹如此迅疾的、惊人的变化,怎能不为之黯然神伤,“辄不自堪”呢?

词写到这里,似乎还没有和李清照的《永遇乐》联系起来。但是,我们细细品味一下本词的小序,很值得注意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词人一诵易安词,就会“为之涕下”?二,为什么在三年后,每闻此词,仍然“辄不自堪”?三,为什么要“托之易安自喻”?李清照的《永遇乐》写于南渡以后,借怀念京洛旧事,以感发故国之思。本词写于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上距易安词的写作时间,已有一百多年。尽管时代相隔一个世纪,而历史上惊人的重复却出现了,易安和须溪生活在相似的历史条件里,同样感受到了深沉的家国之痛,所以,李清照的《永遇乐》会对辰翁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于是,他将两京(汴京、临安)的变迁,今昔之感慨,两人(易安和自己)的遭际,交糅起来,融为一体,以忆念故国命意,构成意境,写成本词。这是词人创作本词的匠心所在,也是他通过小序给人们鉴赏本词提出的有益启示。

词的前阕,侧重于表现临安今昔的变化;后阕,则由此生发开去,扩大了表现领域。换头三句,承上启下,由临安而联想到汴京,由眼前景、身前事而联想到宣和年间的开封和宋室南渡后临安的繁华景象。经过战火的洗劫,它们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是,“芳景犹自如故”,唯独大自然的赐予,并不因为人间的沧桑迭变而表现出丝毫的吝啬之情。《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时,过江的许多名士,每逢良辰美景,常相邀至新亭宴饮,周在座中叹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须溪暗用了这则典故。芳景依旧,而人事已非,词意至此遂陡然一转。“缃帙流离”以下六句,写乱世词人的境遇。前三句,从李清照着笔。“缃帙流离”,写这位女词人在“靖康之难”后漂泊流离的生活中,所收书册、卷轴、古器全部散失(详见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风鬟三五”,刻画她在元夕之夜鬓鬟不整、容颜憔悴的情状。易安为宋代第一能词妇女,她能深切体验和感受到时代的忧伤,民族的灾难,以及个人身世的悲戚,因而“赋词”也就最为“悲苦”,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后三句,从词人自己着笔。江南大部分土地已被元军侵占,词人流落飘零,无路可走。离家三载,时刻思念着亲人,因而拈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意,寄寓怀念妻子儿女的深挚情感。这一层国破家散的愁苦,又有谁知道呢?本词小序云“悲苦过之”。作为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辰翁和易安有着共通的思想感情,他们都为祖国多难、民族受辱而忧伤苦恼。而辰翁的“悲苦”,却超过了易安。易安悲叹的只是北方中原地区的沦陷和个人身世的飘零,而辰翁此时,宋王朝业已濒临彻底崩溃的境地,因而他的悲苦较之易安犹有“过之”。词人彻夜无寐,在满村的社鼓声中,独对残灯,思潮起伏,百感交集。煞尾三句,与开端三句遥相呼应,运用“乐景写哀”的手法,使悲苦之情倍增,而“春事谁主”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须溪词固然“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为主,但也偶有“轻灵婉丽”(况周颐《蕙风词话》语)之笔。小词中有,长调中也间或有之。如本词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澹”“禁苑娇寒,湖堤倦暖”“空相对,残无寐,满村社鼓”数句,在须溪词中可谓“别调”。刘辰翁自称“情辞不及”李清照,这并非是过谦之辞。李清照的《永遇乐》,语言流畅生动,词意含蓄而有余味,而须溪的这首作品,如“满城似愁风雨”“能赋词最苦”“此苦又谁知否”等句词意就稍嫌浅露。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