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木兰花慢 辛弃疾 |
释义 |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 鉴赏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春,辛弃疾调任滁州(今属安徽)知州。秋,滁州通判范昂奉诏进京,辛弃疾写此词送行。范倅,即范昂。“倅”,副职。通判是知州的副职,故称范昂为范倅。1162年初,辛弃疾怀着在抗金斗争中为国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渡江南归。但南渡后的十多年中,只做了几任地方官,其雄才大略无法施展,雄心壮志无法实现。这首词借送别范昂,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 上片写惜别之情。首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意思是,老来兴致趣味逐渐衰减,对着送别的酒,为年华的流逝而感到吃惊、害怕。作者写此词时,年龄不过三十出头,按理似不应称“老”,以至“情味减”的。但细想,词人“而立”之年已过,却依然屈居下僚,壮志难伸,他怎能不抑郁、烦闷?作者同作于中年时期的《满江红》(过眼溪山)词中,也曾发出“旌旗未卷头先白”的慨叹。这里称“老”,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在这样的心境中同朋友分手,当然会更加令人寂寞、难受,这就引出了“对别酒,怯流年”二句。“对别酒”,点出送别,同时触发出作者因年华虚掷而产生的惊恐之感。这里既委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暗含作者时值中年而功业无成的感叹。次三句“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它是说,况且屈指算来,中秋节就要到了,纵使月亮十分圆好,也照不见我们的欢聚了。“况”字把惜别之情推进了一层。这里借想象月圆而人不圆的情景,道出了依依难舍之情。“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二句,是设想之词。无情的江水是不理会人们分别的痛苦的,它只管和西风一起,硬是把归船送走。水、风是自然之物,是不应有情或无情的。这里词人用拟人手法,以水、风的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从而加浓了离别的气氛。沿着这个思路,作者进而又想到回归途中和到家以后的情景:“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这是对范昂的良好祝愿。希望他能吃到家乡的美味食品,希望他早日到家,和儿女们在灯下团聚叙谈。“莼鲈”,指莼菜做的羹和鲈鱼脍。张翰曾因思莼羹鲈脍而弃官归吴中,这里借莼鲈指家乡的美味。词人设想范昂和儿女们灯前团聚的欢乐情景,不仅是对朋友的祝愿,也寓有作者自己的感慨。家乡被金人占领而不得归,南北分裂,山河破碎,亲人们何时才能真正团聚呢?一种难以忘怀国事的深情,尽在不言之中。下片转而写对范昂的期望和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换头首句“征衫,便好去朝天”,意思是,你穿着旅行的衣服,正好去朝见皇帝。征衣不脱便去朝见天子,是对朋友一到京城应立即去请缨报国的殷切希望,字里行间也透出词人对国事所表示的深切关注。下一句“玉殿正思贤”,是说朝廷正渴求贤能的人才。这是在送别宴上,对朋友的激励。紧接着词人用一“想”字领起下三句“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承明”,即承明庐,文学侍臣值宿办公之处。“视草”,为皇帝草诏。既然当前正是国家急用贤人之际,想必你深夜还会留在承明庐,起草各种重要公文,参与筹划边防军务事宜。这里作者用想象之词表明对范昂进京后一定能立即得到皇帝重用的祝愿,同时也期望他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文才武略,在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斗争中作出贡献。词人身处抗金前哨的滁州,一时一刻也忘不了沦陷了的北方故土。在其《声声慢》(征埃成阵)中,就有“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的句子。所以,即使在送别、酒宴一类应酬题目中,词人也难以忘怀“筹边”的军机大事。对范昂的期望是如此,对自己呢?“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 辛弃疾善用送别、酒宴等日常琐事以抒爱国情、言报国志。这首词是其成功的一例。这类作品又甚委婉曲折,含蓄隽永,其忧国的深情,报国的夙愿,尽在意中言外。清人陈廷焯说辛词“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白雨斋词话》),用于这首词,可谓中肯。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