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鸳鸯赋 徐陵
释义

鸳鸯赋

徐陵

飞飞兮海滨〔1〕,去去兮迎春。炎皇之季女〔2〕,织素之佳人〔3〕,未若宋王之小史〔4〕,含情而死。忆少妇之生离〔5〕,恨新婚之无子〔6〕;既交颈于千年,亦相随于万里。山鸡映水那自得〔7〕,孤鸾照镜不成双〔8〕。天下真成长合会,无胜比翼两鸳鸯。观其哢吭浮沉〔9〕,轻躯瀺灂〔10〕。拂荇戏而波散〔11〕,排荷翻而水落〔12〕。特讶鸳鸯鸟,长情真可念。许处胜人多〔13〕,何时肯相厌?闻道鸳鸯一鸟名,教人如有逐春情〔14〕。不见临邛卓家女,祇为琴中作许声〔15〕

注释

〔1〕海滨:湖畔。

〔2〕炎皇之季女:精卫鸟。

〔3〕织素之佳人:翠鸟。

〔4〕宋王:宋康王,战国时宋国君主。小史:周代官名,此指韩凭。

〔5〕少妇:指韩凭之妻。

〔6〕新婚无子:韩凭夫妇新婚即被拆散,因而无子。

〔7〕山鸡:锦鸡。

〔8〕孤鸾:失偶的鸾鸟。

〔9〕哢吭(lòng háng):鸟鸣。浮沉:叫声时高时低。

〔10〕瀺灂(chán zhuó):出没之貌。

〔11〕拂:掠过。荇(xìng):荇菜。

〔12〕排:向两旁冲开。

〔13〕许处:处处。

〔14〕逐春情:追求爱恋之情。

〔15〕祗(zhī):当作“只”(zhǐ),只是。许:此。

鉴赏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在今山东省)人。历仕南朝梁、陈二代。徐陵是南朝梁宫体文学重要作家之一。自幼才华过人,八岁能属文,12岁通《庄》、《老》之义。既长,博涉史籍。诗文与庾信齐名,为当时所宗尚,号为“徐庾体”。《陈书》本传称他“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后经丧乱,作品多所散佚,后人辑有《徐孝穆集》六卷,并其所编《玉台新咏》十卷传世。其赋作流传至今日的,只有这篇《鸳鸯赋》。此赋写作时间已不可详,但据萧纲、萧绎(梁元帝)均有同题之作,可以推知大致是他任东宫学士时所写。

在这篇赋中,作者通过对鸳鸯的赞美,讴歌了人间的爱情,抒发了使天下成“长合会”的理想。

全赋大致可分四个层次。开首二句,作者运用类似写意的笔法,描绘出一幅明媚、生机盎然的图画。“海”和“春”二字构成了这幅图画的背景,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泓波如海的湖水和浩渺无涯的春色。作者又以“飞飞”、“去去”两个重叠的动词将鸳鸯的形象写入画卷之中,尤见其吟字造语之功。“飞”字叠用,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鸳鸯翩翩振翼、相伴而飞的样子;“去”字叠用,则使读者目随而神移,由近及远,迎向无边的春光,油然涌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在“炎皇之季女”以下12句中,作者以衔石填海的精卫、羽毛如锦的翠鸟、映水起舞的山鸡和失偶孤处的鸾鸟作比衬,赞美了鸳鸯的雌雄相伴,不弃不离,表达了使天下成“长合会”的理想。作者还引出韩凭夫妇殉情化为鸳鸯的传说,又以“忆”“恨”二字点染,这就赋予鸳鸯的形象以深沉的感情和理想的色彩。

“观其哢吭浮沉”四句,又如一幅工笔画,细致地刻画了鸳鸯戏水的情景。它们时扬时抑地鸣叫着,轻盈的躯体出没于碧波之中;时而嬉戏着掠过荇菜,使平静的波纹荡漾四散;时而冲开荷丛,翻腾戏闹,溅起水珠,纷纷而落。一片清新愉悦的气氛,沁人肺腑。这段写景,与开首二句相比,其观赏的角度有别,表现手法也各有特色,因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开首二句意象寥廓,使人浮想驰骋;这一段则笔意细腻,使人低回流连。

紧承上文,作者由衷地赞叹了鸳鸯之“长情”,以“许处胜人多”一句,含蓄地表达了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慨。最后,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作结,对鸳鸯这一爱情的使者进行了热烈的讴歌。

在表现手法上,这篇赋是通过写景和抒情的交互叠用来构成整个篇章的。作者写景时,能使感情融于其中,并蕴蓄而不发;抒情时,又不纯乎议论,而是结合着形象和传说、故事来进行,这就使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