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浣溪沙 周邦彦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令词。关于它的作者,有两种说法。明人毛晋在《诗词杂俎》中属之李清照。《古今词统》、《历代诗余》并主此说。然而刊于宋末的陈元龙注《片玉词》即已登录。比这更早一些,在方千里、杨泽民所作两种《和清真词》以及陈允平的《西麓继周集》中,并依韵步和。看来断为周邦彦作,应无问题。

风致深婉,是这首词的基本特色。深,指感情的沉挚,婉,指措语的蕴藉。这在词里体现得非常显著。发端两句,就已吐属不凡。“楼上”句,一笔勾出一幅高远清旷的画面:晴朗的天空在远处与四面地平线重合而溶进无尽的碧色里。一个“垂”字能在人们心头唤起一种自高而下的辐射状的空间之感来。韩偓《有忆》诗“泪眼倚楼天四垂”,为其所本。而易“天”为“碧”,更觉韶秀蒨丽,雅称词体了。“楼前”句中之“芳草”,指道路。以草色喻离情,始于《楚辞·招隐士》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把它同驮载征轮马足的道路联系起来。此处化用香山诗意,以接天的芳草借指通向故乡的道路,这比直用“归路”字样要更蕴藉,也更富于形象美。读者又不难从“芳草”上联想到“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悠悠离情,以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黯然别绪。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种种乡愁旅思,似乎都融进这芳草天涯的低吟密咏中来了。典故用得好,确实能增大诗词的密度和加深蕴藉的思致。“劝君”句是自言自语的独白。用在上片结句,尤觉微婉。劝你莫要攀登高楼的顶点吧。为什么呢?不是“远望可以当归”吗?正是由于怕触动这无法排遣的乡心,才不敢凭高眺远啊。这是翻进一层的手法,却吞去后半不予点破,欲落不落之笔,片玉清才,往往委婉如此。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意旨亦相类似,但措辞与周氏相较,便有俊爽与深婉之别。

下片三句写阑珊春事引起的枨触情绪。一、二句对起,此调正格。新笋已长成绿竹,春花却落为燕泥。花木消长,时序推移,这对比鲜明的景物已触发词人的羁怀旅思、暮感悲心。又怎忍闻听那催归杜鹃的声声啼唤呢?“忍听”句语出李中“忍听黄昏杜宇啼”(《钟陵禁烟寄从弟》),而运典自然,一如己出。“林表”,即林梢。杜鹃啼声哀苦,如唤“不如归去”,故亦称催归鸟。词人的一片归心,于结句点出。则前面的种种凄情苦绪,于此照彻融贯为一了。然亦点到即止,不作过分渲染,而寄兴深微,自成妙诣。俞平伯《清真词释》云:“结句轻轻即收,不堕入议论恶道。与上片之结,并其微婉。正类二王妙楷,中锋直下如痴冻蝇也。”可谓善于形容。

从构思角度看,这首词的时空处置,很有特色。在空间上,它以楼台为中心,将上下内外的景物,如碧天、芳草、嫩竹、燕泥之类,捕捉出来,并把它交织到一个特定的时间——登楼的瞬间上。显得十分紧凑和集中。在声情的锤炼上,作者拈取了绵密低回的齐齿声字回环相押,这对于表现凄迷宛转的乡情,真有笙磬之合了。

(周笃文)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3: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