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洞仙歌(毗陵赵府) 汪元量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洞仙歌

汪元量

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 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梵王宫宇。

至元十三年(1276)春末,汪元量随三宫赴燕,途经常州而作此词。毗陵,即今江苏常州。兵后,指元兵攻占毗陵之后。史载此役异常激烈,毗陵破坏甚巨。这首词通过一座府邸的今昔变迁,寄寓对宋朝的兴亡之感。昔日豪华的赵府,如今被僧人占作佛屋,作者对之低回感喟,黯然神伤。元朝崇信佛教,当时江南释教总统嘉木扬喇勒智(一作杨琏真伽)仗势横行,穷奢极欲,甚至盗挖南宋六陵,可见其肆虐的一斑了。

上片“西园”三句,先从赵府花园着笔。“春暮”点明时节;下面两句一写草,一写花:草为“乱草”,杂乱野草盛长,遮没路径;花为“残花”,急风阵阵,花瓣纷堕。红雨即指花瓣散落如雨,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的诗句。这既写满目凄凉的残春景象,又烘托作者的迟暮之感和国亡之悲。汪元量当时所作《废宅》诗云:“王侯多宅第,草满玉阑干。纵有春光在,人谁看牡丹。”写草虽乱而花却好,与此稍异,但所抒主旨相同。“念旧巢”二句,由花园进一步写整座邸宅。刘禹锡《乌衣巷》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诗指东晋王谢等贵族第宅,历经沧桑,废墟上早已建起平常百姓的住宅,燕子仍来原处做巢,只是屋舍和主人的身份都已不同;此词化用其意,言外谓赵府仍在,但已改作佛寺,故燕子也不识其处,不知飞到哪家哪户去了。麦秀黍离之感,流溢字里行间。“斜阳外”二句,转写邸宅外景:傍晚夕阳下,远处传来声声笛音。“今古”,指古今同声,这里暗用向秀的典故。三国时向秀,日暮经过故友嵇康、吕安旧庐,闻邻人吹笛,“感音而叹”,作《思旧赋》。这里“长笛一声今古”,也是“感音而叹”的意思,借笛声抒发今昔之感,与上借旧燕抒感相类。笔致含蓄深曲,感慨万千。汪元量常以写声音作全词或一片的结尾,这大概跟他作为琴师对音乐的特别敏感有关。在不久后过江都所写的《六州歌头》中,面对江都“怀古恨沉沉”,他最后写道:“听堤边渔叟,一笛醉中吹,兴废谁知?”也以闻渔笛作结,直截说明写笛声是写“兴废”,似不如此词深婉有味。

下片又转到府宅、花园本身。过片“繁华流水去”,喝醒题旨。“舞歇”二句即申足繁华逝去。赵府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不复存在,只见遗钿已被泥土所埋。“忍见”,即岂忍见。钿,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的首饰,白居易《长恨歌》写杨贵妃死时,有“花钿委地无人收”之句。以“香”形容“土”,一则表示往日的脂粉气尚有残留,二则以丽字写哀,倍觉哀怨。“渐橘树”四句,写花园。“渐”“方”“才”三字,都有潜滋暗长的意味,含有生机。这里选用橘树和桑树的意象颇具深意。屈原《九章·橘颂》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橘树的自然禀性是生于南国,不能移植,根深蒂固,意志坚定。《孟子·梁惠王上》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桑树和梓树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后以“桑梓”作为故乡的代称。汪元量对橘桑不屈生长的礼赞,正是表达对故国故土的坚贞,并更深一层地写出自己流迁北去、远离故乡的悲愤。沙门,指僧人。这一片暗含生机的大好园林,却为僧人所占,慨何如之!“便关防”三句,谓即便是防守紧严,不让显贵者玩赏,但只见一座孤独空旷的庙宇高耸入云而已,与词题“僧多占作佛屋”呼应。梵王宫,原指大梵天王之宫殿,这里即指佛寺。

此词以即目所见的赵府旧宅为题材,但其视点极有层次。上片从园到宅到宅外,下片又从宅到园到宅。两处写园,一写草乱花谢,一写橘桑萌蘖,方残方生,虽衰犹美;三处写宅,“燕飞谁家”乃因赵府已是佛寺之故,则与“梵王宫宇”呼应,而“舞歇歌沉”、繁华消逝的神州陆沉之感,则是贯串全词的基本感情色调。视点流动灵活,而又次序井然,这是此词写得旨趣微婉、情绪深沉的一个原因。

(王水照)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