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尉迟杯(离恨) 齐天乐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尉迟杯

齐天乐

离恨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这首词写主人公在隋堤之畔,运河之上,淡月之下,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愁别恨。隋堤路,是指宋之汴京至淮河一段的水路,因为是隋炀帝所开的大运河的一段,故称隋堤路。天色已晚,暮霭笼罩着岸边的密林,淡淡的月光洒在河边的沙滩上,一条客船停泊在河桥深处的水路驿站。附近是渔村。客船上的主人公焚香独坐,不时喃喃自语。他低头沉思,想着和恋人分手时的情景:饯别时借酒浇愁,竟然醉倒,上船拥被而卧,不知不觉地,自身连同离恨被这条船一起载走,过了前浦烟波;他进一步追想,旧时客居京都,他和恋人,曾在疏林之傍,小槛之前欢聚。一起欢聚的歌妓们也都是相互认识的。当时美人歌舞,好不热闹。如今独自一人,多么无聊,只能在梦中想象鸳鸯伴侣。全词由景及情,因今及昔,写法颇似柳永,而更委婉多变。写眼前景致采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河桥泊舟图,像笔墨淋漓的水墨画。叙写追思往事时,用了借物达意、反衬对比两种手法,值得着重分析。

“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这几句写分手时的情景,用的就是借物达意手法。王应奎《柳南随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郑仲贤《送别》云:‘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文出正面,诗出侧面,其道果然。”这词写饯别情景是从郑仲贤《送别》诗脱化出来的。王氏所谓“诗意出侧面”,是指诗情借物宣泄,迁怨于物。怨画舸、怨锦瑟皆然。有情人偏遇着这无情的画舸,它全然不管恋人们难分难舍,将行人连同离恨都载走了。这里迁怨画舸,就是侧写。物本无情,视为有情,复责其无情,以责怪于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恨,是借物达意的一种方式;离恨、离愁是一种感情,都是虚的,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不可载的,然而诗人们却常常化虚为实,将愁恨说成可以抛掷、剪割、车载、斗量,好像愁恨是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这里船载离恨,就是化虚为实。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曰:“苏词‘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秦词‘载取暮愁归去’,又是一触发。”苏轼、秦观也将愁恨写成可以船载的东西。后来又有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辛弃疾“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例子不胜枚举,都出自同一机杼。这种化虚为实也是一种借物达意的方式。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这是写昔日京华相聚的欢乐场面。“冶叶”句化用李商隐《燕台诗》“冶叶倡条遍相识”。所谓“冶叶倡条”,乃指歌妓。词中主人公的恋人,也是歌妓一流人物。所以他同歌妓们厮混得很熟,常在一起,观赏她们歌舞。这欢乐的回忆,与“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恰成鲜明对比。人在由聚而散之际,回想欢乐聚会,必添愁情离怀。回忆对比,是很能触发情感的。李清照《永遇乐》写元宵“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同往昔中州盛日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也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回忆对比,更加突出她的孤独感和凄凉感。周邦彦这首词,除用回忆对比外,还有一种对比,就是梦境和现实对比。“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这个结尾,词评家多以为写得拙直、率意。周济《宋四家词选》说“一结拙甚”。谭献《谭评词辨》说“收处率甚”。诚然,这个收尾是不够含蓄的,余味也不长;但是感情还是十分朴实浓烈的。为什么有这效果呢?就因为这里还用了眼前实境和梦中虚境对照的手法。现实是舟中独处,梦中却是鸳侣和谐。“鸳侣”一词已近于抽象化,形象不够丰满。但还是足以衬出离情别恨的。李后主《浪淘沙》“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梦中的“贪欢”同样不够形象化,但也已足以反衬出李后主亡国哀痛的激烈感情了。所以梦“鸳侣”的结尾未可以为拙、率而轻易抹煞。不论是回忆对比,还是梦想对比,都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林东海)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