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调歌头

米芾

中秋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米芾,字元章,是宋代大书画家。据《挥麈后录》记其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晚益豪放,不拘绳检,风神萧散。文如其人,他的词写得清新韶秀,飘逸绝尘。他与苏东坡是同时代人,多所交往。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名噪一时。他继之而作,别出机杼,亦不失为佳篇。

东坡中秋词开门见山发出奇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米芾反其道而行之,上片一大段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这种写法与一般人的思维逻辑正相反,着重写个人感觉,强调作者为外物所引起的内心的感受,强调秋声所引发的自己心灵上的颤动。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宋玉《九辩》中的名句,从此,“见落叶而悲秋”,成为才人志士一种传统心态。可是米芾却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颇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拗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把“凄凉兴况”交付给杯中美酒消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从用笔上来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词人通过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把“无计相回避”的“悲愁”充分表现出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他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他情不自禁地歌唱道:“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直到上片结拍,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就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是情多。米芾先是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这种写法与东坡中秋词大异其趣。

下片便是写赏月了。词人分四个层次写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固然是富有优美情韵的,不要忘记米芾此时是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笛,那更是何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所以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像李太白那样“举杯邀明月”,痛痛快快大饮其酒了。“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从多种角度赏览兴致之高,他为这“可爱一天风物”陶醉了。不由神与物游,引起他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词的写法很妙,自上片结拍点出“明月挂南楼”之后,字面上再没有出现“月”字,再没有直接去描写月亮,然而却又使人恍如置身在一个月光如水的优美境界中,这个境界空灵、圣洁、宁静、浩瀚,人与宇宙化为一体了。宇宙之大,词人视若浮萍,多么博大的心胸,飘逸的神思,大有羽化登仙、乘风归去之势呢!

由于境界美,兴致高,词人不觉豪饮大醉。“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使人想起东坡《前赤壁赋》结尾的“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要说的前面都说了,此处以不结结之,最妙,何必再要去写赏月饮酒之后,我心中新的感觉如何,问题解决了没有呢?

米芾这首中秋词通篇都是抒写自己心灵的感受,因此,写得清空而不质实,开头泛写秋声,蟋蟀之声当然随时可闻,而砧声就未必响于中秋夜了。他如此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秋意感受罢了。接着词人写“我来对景”时感情上的折腾,也是虚写。词人在赏月,也只是着重写“横玉笛”的雅兴,“倒金瓯”的豪情,“倚栏干”的遐思,也都是个人内心的感受。写景也非实写,“清时良夜”、“可爱一天风物”都是采用一种很概括的写法,结句“欹枕卧江流”更是意想中的境界,整个词境如空中之色,镜中之像,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特有的风格。《宋史·米芾传》说:“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这首比东坡后出的中秋词,所以获得成功,不也体现着这种创新的精神吗!

(高 原)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