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鹧鸪天(己酉之秋) 姜夔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鹧鸪天

姜夔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妇女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京洛,河南洛阳。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后人往往用它来代指京城。风流,指品格超逸。开篇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首句“京洛风流绝代人”七个字,包括这样三层意思。

正是这样一个可羡、可敬、可亲的人,“因何风絮落溪津”?为何你像风中飞絮似的,飘落到苕溪的渡口来呢?说她的来到苕溪是如柳絮的随风飘落,含意深厚。“颠狂柳絮随风舞”(杜甫《绝句漫兴》),这风中之絮是不由自主,又是无人怜惜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委身于尘土和流水的柳絮,命运就更悲惨了。用风中之絮来比喻人,暗示人的凄苦不幸,一个“落”字双关出人与柳絮的同等命运。这句前面用“因何”这一似问非问的句式,后面用荒僻的“溪津”与繁华的“京落”作对比,入木三分地写出了这个“风流绝代人”的不幸遭遇。

“笼鞋浅出鸦头袜”。笼鞋,鞋面较宽的鞋子。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出足趾的袜子。这句是说从笼鞋中微微地露出了鸦头袜,还须与下句“知是凌波缥缈身”联系起来看。曹植《洛神赋》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词里的女子穿了这样款式的鞋袜,脚步轻盈,如宓妃洛神一般。从溪边渡口看到绝代佳人,并从她的鞋袜,联想到以洛神来比拟她,虽似夸张,却极自然。这仍是对“风流绝代人”的赞美:她高洁,飘逸,和一般风尘女子迥然不同。

过片,径直叙说她的酸辛生活,并明白表示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红乍笑,绿长颦。”“红”,指她朱红的嘴唇,说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或说红指她笑时莲脸生春;总之是说她笑时很美。“绿”,指青黛色的眉毛,说双眉紧蹙,胸怀忧伤。“乍”,表示时间短暂,与“长”相对。说明她笑时短,颦时长。仅用六个字,不仅写出了人的神情表现,而且写出了人的内心隐秘。这笑,看来是勉为欢笑,而颦才是真情的流露。相似的写法在词里颇常见,如“修眉敛黛,遥山横翠,相对结春愁”(柳永《少年游》),十三个字只写出了人的“春愁”; “娇香淡染胭脂雪,愁春细画弯弯月”(晏幾道《菩萨蛮》),十四个字只写了人在梳妆打扮时而“愁春”。它们都没有姜词这样言简意丰,韵味悠远。

“与谁同度可怜春。”春天无限美好,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有谁,即没有谁。贺铸有“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句,与此很相似。这深情的一问,不仅表现出词人对她的同情,而且写出了她的孤苦寂寞。从整首词看,所写是一个歌妓之类的人物。她在繁华的京城也许曾经有过“一曲红绡不知数”的美好时光,如今却被冷落,无人与度芳春。对于她的坎坷情事,词人一个字也没有写,女主人公也始终未发一语,全从我之“所见”方面着笔。这样词人的同情之感,表达得酣畅淋漓,人物形象也栩栩可见,特别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古人传说鸳鸯是双宿双飞,形影不离的水鸟,常用来作为夫妻间爱情的象征。“鸳鸯独宿”,深一层表明无人与之“同度”,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何曾惯”,也深一层地流露出她的忆旧念往,直至今天仍怀着感情上的苦闷。因此接着说:“化作西楼一缕云。”宋玉《高唐赋》载巫山神女与楚王的故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说她化作西楼上空一缕飞云,如巫山神女,对过去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欢愉情景,不能忘怀,表现出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从整首词来看,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臻上乘。对如“风絮落溪津”的“风流绝代人”,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开头似是直叙其事,但仍保持了姜词的“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白雨斋词话》)的风格。本来这样一位风靡帝京的绝代佳人,不应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么?可是她的命运却完全相反。“因何”二字,含着词人深情的感喟。同时,对于她的“风流绝代”,看似着笔很轻,只写她穿的是极普通的鞋袜,但接以“知是凌波缥缈身”,把她与“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洛神联系起来,说她有着秋菊春松一样的品格,就不只是说她的穿着打扮了。这两句正是语直而脉不露的。过片两个三字短句,极其精炼,从“乍”和“长”两个似炼而不炼的字中,词人的同情已隐含其中,接以“与谁同度可怜春”的一问,从隐到显,对不幸绝代佳人的感喟之情,至此才明白地表示出来。最后把她比作一只孤零零的鸳鸯,却仍坚贞自守,完成了对“风流绝代人”的塑造,而词人“哀其不幸”的仁者之心,贯穿始终,浑然深厚。本词用笔,有时从实处落墨,有时虚处着笔(如“笼鞋”以下四句),但它“无穷哀怨,都在虚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姜夔《点绛唇》结句语),清空中含有意趣,与实处落墨取到虚实相生别有意味的艺术效果。李调元谓此词末二句“不但韵高,亦由笔妙”(《雨村词话》),其实是可以移来作为全词的评语的。

(艾治平)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