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临江仙

晁补之

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补之幼而能文,颇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与才干。三十几岁便任职秘书省,并出知齐州,有政绩。但是,因涉于新旧党争,于哲宗晚年,以“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这首《临江仙》就是在此时写就的,表现出一种谪居异乡的苦闷,一种出世与入世的思想斗争。

补之正当壮年而身为逐客,孤处赣东山区,猛志尚存而前途微茫,心情自然是愤懑孤凄的。他胸怀痛楚又不能直述,于是采取了侧面抒写的手法。

词的上片先写自己清苦的生活,以一种表面上淡泊的意境,表露着自己徬徨苦闷的心情。他说自己谪宦江城,困窘无依,只能与残僧野寺相依存。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唯其夸张,才愈发流露出一种委屈孤愤的情绪。明乎此,下面三句所描绘的似乎十分恬淡超脱的隐士生活:在松林捣药,向竹丛漫步,水源已到而足犹未驻,云涛四起仍茫然眺远,便分明突现出了一个胸积沉郁者的形象。下片更跌进一层,借着怨责一只夜鸟的悲啼,倾诉出自己萦怀难解的谪居之怨,思乡之苦,构思之巧,令人抚案。古人作词十分重视过片,说“须要承上接下”(张炎), “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沈义父)。补之此词,用一个颇带激情的强问句于过片处,“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既用啼声打破了上片结句创造的看来宁静的氛围,揭示出词人内心的并不宁静,又使词意宕开一步,引出下文披露的怀归之情,确是“承上接下”,才高一筹。“醉耳”二字用得尤好。古来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都喜欢声称“但愿长醉不愿醒”,可实际上他们正是十分清醒地承受着痛愤的折磨。果真是“醉耳”,又焉能为幽禽的悲啼所震动!接下去的三句明里写鸟鸣,暗里写心声,层层深入,“月斜西院愈声悲”,一个“愈”字,说明幽禽的悲鸣一直萦绕耳边,随着时光的推移,愈来愈使心灵强烈震颤。走出世归隐与世无争的道路吗?青山虽然无限美好,放浪山林的生活虽能使自己暂离仕途的烦恼,但终非自己的宿愿,词人岂甘这样默默地度过余生?“不如归去”,这杜鹃的哀呼,不正是词人的心声吗?鸟犹思归,何况逐臣!

补之此词除了极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另一特点是善于运用前人成句,且做到玉润珠圆,天衣无缝,艺术上是很成熟的。“残僧野寺相依”,化自杜甫《山寺》:“野寺残僧少。”杜甫此诗写荒山古寺之景,接下去还写了山路、鸟兽、悬崖、流泉,补之仅化用其首句,既能引人联想到杜诗描绘的荒山僻径之景,扩大了意境,又回避了原诗较为轻松的情趣,切合词旨,手法颇高。“水穷”两句用得最妙。王维《终南别业》有两句名句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补之略变词序,改为“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这不仅是格律的需要,而且也是内容的需要。王维是真心退隐,因而寓居终南山陲,每当兴至,便信步于山林深处,直走到山溪源头,便席地而坐,仰观飘然的云涛自山坳腾起,这是何等的恬静淡泊!穷水源、看云起都出于有意无意之间,摩诘是心景合一的。补之则不然,他是愤郁难抑、百无聊赖才向林间漫步散心,山溪已尽而足犹未止;他是心事重重,怀归思远才闷坐崖头,晚云四起而仍在茫然远视。水自穷,云自起,词人之心全不在此。词序一改而意境全非——补之是身在景中而心存景外的呵!除此之外,“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全用范仲淹《越上闻子规》诗成句,则以其契合于心,写入作品亦自然合拍。宋词中此例亦不少见。

(陈振寰)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9 4: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