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行香子(题罗浮) 葛长庚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行香子

葛长庚

题罗浮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沉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原注:洞府自唐尧时始开,至东晋葛稚川方来。及伪刘称汉,此时方显,遂兴观。)

葛长庚,自号白玉蟾,尝封为紫清真人。据《罗浮志》卷四,白玉蟾常往来于罗浮、武夷诸山修道,这首《行香子》写的就是他在罗浮山中行炁存想,侣麋鹿、眠白云的潇洒生活。

罗浮山在广东境内,据传说,浮山为蓬莱之一阜,唐尧时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称“罗浮”。旧说山高三千丈,有七十二石室,七十二长溪,有玉树朱草,神湖神兽,道家列为第七洞天,晋郭璞曾在此炼丹求仙。原注中所云“伪刘称汉”,指五代时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刘氏政权。这首词将荒古的自然风景与超俗的道家生活合为一体来写,富有野趣。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苔钱”,因为苍苔形圆如钱,故名。满洞苍苔,可见历时已久,人迹罕至。“买断”即买尽。苔虽形如钱,但只能点缀风烟。宋诗人杨万里《戏笔》曾写道:“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虽不能买田,但高人逸士们仍以“苔钱”为贵,因为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富有,代表了一种清贫自赏、自然超俗的情趣。“买断风烟”即占尽风烟,独得自然景致之胜。古洞苍苔,高人逸士独来独往,片片桃花随溶溶川水流出,向人间传送出一丝洞天的消息。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矶》),世外人并不知道此处别有桃源仙境,故“笑”之,笑桃花多情,笑世人无识。“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据《嘉靖惠州府志》卷五《地理志》,罗浮山“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楼。二楼相去五里,其状如楼。有石门,俯视沧海,夜半见日出”,可见其高。“石楼峙乎半巅”(李南仲《罗浮山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空山唯有声声猿啼,使人警省。此时此地,修道之人,静坐默想,独观云月,拥抱宇宙,与山水风物默契交流,体悟天地奥秘,直观生命真谛,自得其乐,意静神旺。这几句词,不仅描写了清寒彻骨的道家山中生活的外在环境,同时,又象征性地表现了因静观而发慧,独悟至乐的内在生活情态。所谓“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实际上写的是行炁存想、消除尘念的修炼过程。开始犹存世念,如行云蔽月,继而虚室生白,表里空一,终而至人无己,湛然空明,如片云除尽,空中唯皎皎孤轮。另外,道家练习静坐行炁,一般从半夜“子”时起,此时为“生气”开始时,即“进阳火候”, “天气正,地气和,风云畅朗,然后丧其神,亡其身,玉液交润,灵泉外洒”, “考击于寂寞之际”。(《啸旨》)“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既是象征——写的是内在世界逐渐开廓清明的过程,也是写实——表现了夜半之时道人入静止念,行炁坐忘的修炼生活。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这几句写“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山中生活。空间的间隔造成了时间的留滞,山中人似乎回归到太古时代,回到洪荒时代,枕拳卧草,幕天席地,遗世独立,鸟兽相亲,没有荣辱得失,没有人我差别,甚至没有人与物的差别,一切机心都放下了。静观自然,回归自然,真正进入了“齐物”的境界。

“残霞未散,淡雾沉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又是一天开始了,晓霞未收,连山淡雾绵绵不尽,千姿百态,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今天还是如此,山中风光,洞中岁月,自有一种绵绵不尽、长久不变的实在感,显示出大自然永恒的风貌。结尾三句写罗浮山的悠悠岁月,显示出山中人“不知魏晋,无论汉唐”,超越尘世变化的优越感,俯视人世,沧海桑田,山中人在寂寞之中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欣慰。

这首词写道家的山中生活,修炼功夫,却没有堕入“金公姹女”“离龙坎虎”那一套呓语中,词作着力描写的是山中风光的悠长,洞中岁月的洒脱,自然的美好和永恒,以及摆脱人世负担后的轻松,因此,其情调不是荒诞或空寂,而是野放清新。

(史双元)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