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临江仙 张泌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临江仙

张泌

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泣愁红。五云双鹤去无踪。几回魂断,凝望向长空。 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花鬟月鬓绿云重。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

张泌的《临江仙》词,是一首题材别致、意境凄迷的作品,写的是洞庭湖畔黄陵庙中湘妃的故事。相传,湘妃是帝尧的两个女儿,也就是帝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死于湘江,死后作了湘水女神。后世在洞庭君山和湘阴县北洞庭湖畔都有奉祀二妃的祠庙,君山上的湘君祠,唐时似已毁废(有宋人记载为据),故唐人所记咏的二妃祠,指的都是湘阴县北洞庭湖畔的黄陵庙。张泌此词写的就是黄陵庙中的湘妃。

词从环境描写入手:“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泣愁红。”“秋”点时;“湘渚”点地,说明这是在湘江之滨,也就是黄陵庙的所在地。这时候,宿烟已收,湘江上的洲渚,历历分明;秋江静悄悄的,想是早晨时分吧?红色的美人蕉花还带着露水,像在哭泣,显出愁怨的情态。这两句,在景物搭配上,一远一近,一大一小。前句是全景镜头,摄取了秋江、秋空和洲渚的画面,显示出远景的辽阔,使人感受到那秋郊的寂寥。后句是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在蕉花上。美人蕉叶肥花大,花色深红,怎能不惹人注目呢?但是这一句的描写,却打上了深深的感情色彩。作者构思的艺术匠心,使此带露的鲜花,带上了人具有的饮泣、愁怨的情态,从而为全词定下了凄凉愁怨的主调。不仅如此,作者何以选择蕉花而不是其他的花来描写,除了因其显眼这一点外,我们千万不要放过其隐喻的“美人”之意。这两句,既描写了黄陵庙的环境,也暗喻了庙中女神湘妃的愁怨情怀,开篇起得很好。

“五云双鹤”三句,步入正题,写二妃伤逝事。“五云”,五色的祥云,“鹤去”谓驾鹤乘云而去,喻人的死亡,这里即指帝舜的死。既然如此,那么留给二妃的,就只有“几回魂断,凝望向长空”——向长空凝望,一次又一次地魂断伤心而已。“几回”二句,作为词的前片结语,是深得“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王又华《古今词论》引张砥中语)的妙处的,它能结束上片,带起下意。

由于过拍的善于蓄势,故过片即紧承上文,不断曲意,进一步展开对二妃的具体描写:“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前句系《博物志》所云“舜崩,二女啼,以涕挥竹,竹尽斑”的故事,李白《远别离》对此有十分动人的描写:“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张泌此句,谓至今湖湘一带的翠竹上,文点斑斑,就是二妃因悲怨而留下的珠泪痕迹。后句说的是湘灵鼓瑟(弹奏瑶瑟)的故事。《楚辞·远游》篇载:“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按本意这里的“湘灵”是泛指湘水的神灵,不指二妃;不过传说中的二妃既作了湘水之神,所以后来唐章怀太子李贤在为马融《广成颂》中的“湘灵下”作注时,就以“湘灵”为“舜妃”,因而鼓瑟也就成了两位女神的事了。“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有一首著名的《省试湘灵鼓瑟》诗,绘声绘色,把这两位“帝子”的瑟音描写得凄怨动人:“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张词的“闲调宝瑟波中”,即借助此一传统意象,传达出二女的凄怨,与“翠竹”句构成和谐的整体。这两句描写富于动作性,通过外部动作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娥皇、女英二妃的悲剧形象,就凸现于读者的眼前。而不管挥泪成斑也好,湘浦鼓瑟也好,都充满了缥缈的神话色彩,因而这个悲剧形象也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花鬟月鬓”三句,写祠中所见神女塑像及环境气氛。“花鬟月鬓绿云重”,字面上写的是她们的头发之美(花鬟,像花一样的环形发髻;月鬓,半月形的耳旁头发;绿云重,指头发之密),实际上是以部分概括全体,形容她们全身的美丽。可是,尽管她们还保持着花容月貌,但却香冷粉消,只能居于古祠深殿之中,和她们作伴的,只有那风风雨雨而已——意思就是惋惜她们悲剧性的死。“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以景结情,含有余不尽之意,深得“迷离称隽”(沈谦《填词杂说》)之妙。

这首词,通过形象描写传达出来的思想意蕴,是对因失去丈夫而悲剧性地死去的湘妃的同情。全词以景起,以景结,中叙二妃事;娥皇、女英的悲剧形象,与黄陵庙环境的阴冷气氛融为一体,情景相生,酿造出一股凄凉愁怨的情味。写景、叙事、抒情之间,“词气委宛,不即不离”(汤显祖评语),给人以空灵缥缈、意境凄迷的美感。况周颐称张泌词“佳者能蕴藉有韵致”(见《餐樱庑词话》),此词可谓当之无愧。张泌词的语言风格,沈雄称其“时有幽艳语”(见《古今词话》),王国维亦赏其“幽艳”(见《人间词话》);李冰若则径指“蕉花露泣愁红”为“凄艳之句”(《栩庄漫记》)。其实不但这一句,“翠竹”二句、“香冷”句也是。即就全词来说,语言风格也是“凄艳”或“幽艳”的。

(洪柏昭)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