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从维熙 |
释义 | 《十月》1986年第2期 【作者简介】: (见“大墙下的红玉兰”条) 【内容概要】: 一场大雨过后,秋阳高照。渤海边芦苇荡里泥泞的盘肠古道上走来一个赤足人,他身后紧跟着一个荷枪的士兵。赤足人叫索泓一,是劳改农场的“摘帽右派”。因为他画得一手好画,现正被押往金盏乡去画宣传画。这时他正一边走路一边想心事。他记得很清楚,他被解除劳教摘掉右派帽子的日子是1961年5月25日。他成了那个居庸关外矿山的右派中第一个被解除劳教的幸运儿。他心里明白,这幸运的渊源是他那只见风流泪的眼睛。这要迫溯到1960年的暮冬早春。那天夜里,大风呼号。他缩在石灰窑的人墙上值班看窑。他把晚饭领来没舍得吃的窝头放在火墙上烤着。当窝头刚散出香味时,却被人抢走了。那人边跑边把窝头拼命往嘴里塞。索泓一奋起直追,眼看追上了,那人突然抓起石灰朝他撒来,他痛苦地捂住双眼。恍惚中他被人背到山泉边,有人捧起泉水给他洗眼睛。当他重新睁开眼时,看到给他洗眼睛的正是刚才抢窝头的人。她叫李翠翠,是从河南兰考来的盲流,她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她流着泪请求索泓一收留她。索泓一虽然非常同情她,但却无法满足她的要求。他告诉她自己的身分连她这个盲流都不如,无法收留她。他拿出刚领到的24元工资抽出20元递给她,她不要,又失望又生气地走了。而索泓一的左眼从此成了见风流泪的风泪眼。过了几天,矿山传出矮小黑瘦的管教科长郑昆山娶了河南来的俊姑娘李翠翠的消息。这以后索泓一发现郑昆山对他的态度变得和气一些了,他知道这都是因为翠翠。翠翠经常背着郑昆山悄悄来灰窑给索泓一送吃的东西。这位还带着点野性的泼辣女子甚至偷了干部家属们养的鸡鸭来给索泓一补身子。翠翠耸恿索泓一逃离矿山去过自由的生活,并自告奋勇要给他带路。翠翠的情谊使索泓一非常感动,可他下不了逃跑的决心,他希望政策会变,会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否极泰来,他终于被解除劳教了。可是当他走出铁丝网时,岗楼上哨兵的一声断喝给他喜悦的心泼了一盆冷水。他明白自己仍然是个被管制的没有自由的人。来到新居,他又遭到同房间一群流氓分子的毒打。恰好翠翠赶来给他解了围。翠翠旋风般教训了那群氓爷之后,把索泓一叫出来,告诉他,矿山要停办,全矿的人都要迁到渤海边的一个劳改农场。那里三面环海一面是河,到那里想逃就难了。她劝索泓一趁搬迁时的混乱设法逃走。可他仍下不了决心。在迁往农场的路上,一个“右派”被大雨浸死了。到了农场,郑昆山带着索泓一等人埋葬死者,翠翠也跟了来。她在坟场上公开表示对那因饥饿而被大雨浸死的孤魂的同情哀悼。郑昆山几次想发火,但终于忍住了。过了几天,索泓一奉命到各分场刷标语时,遇到挖野菜的翠翠。翠翠说郑昆山为坟场上的事打了她。索泓一看到她头发蓬乱,眼圈红肿,怜惜之情油然而生。他冲动地拉过翠翠,她哭着像孩子一样依偎在他怀里。但当他和她的嘴唇将要碰撞的一霎,翠翠突然用力推开他。她说她已经是有孕之身,她不配??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索泓一奉命去给分场政委杨绪要娶亲的儿子油漆箱子。政委夫妇留他吃了顿饭。看着桌上丰盛的饭菜,他才知道,在这饥饿的农场,也有不饥饿的角落。从政委家出来,走过一片红薯地时,他看到翠翠正背着一个婴儿在雪地里刨秋收时没刨干净的红薯头。几个月不见,她憔悴多了。翠翠责骂索泓一没骨气,为了一顿饱饭去给人家当奴才。这时恰巧郑昆山走来,他告诉索泓一不要再去给杨绪干活,要他从明天起到银钟河岸去看守割下来的苇子。索泓一离开红薯地,远远地看到郑昆山和翠翠继续在田野上寻找着食物。在他心里,永远也抹不掉在那片落雪的红薯地上郑昆山和李翠翠相濡以沫的画面了。索泓一来到银钟河边。他每天在河坡上用水蒸煮他那份口粮。他看船看帆看云看水,倒也清静自在。有时河上船工借他的锅灶煮鱼蒸饭,总是慷慨地给他留下一些吃的。一冬过来,他的浮肿逐渐消失,体重猛增了12斤。郑昆山调走了索泓一,杨绪怀恨在心。他利用职权借翠翠是盲流这件事整郑昆山,把他降为队长。翠翠抱着饿死的孩子闯进批判郑昆山的会场。指责杨绪在这饥饿年代家里粮食多得吃不完,却把她的孩子饿死了。此事惊动了总场。杨绪也被降了职,成了杨科长。河边的苇子都拉完了,索泓一回到离开了半年的农场。一场厄运正等着他。杨绪说索泓一给他家墙上画画儿时故意把猪画瘦来丑化社会主义。几场批斗会之后,索泓一被送到严管班。严管班里脱胎换骨的繁重劳动把索涨一的筋骨磨硬了。他终于挺起腰来向杨绪展示了人的尊严,因而受到恼羞成怒的杨绪的疯狂报复。翠翠再次劝他逃走。索泓一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他终于下了决心。他找到杨绪,表示认识错误,请求杨绪允许他去重画那头猪。杨绪满意地拍拍他的肩膀,交给他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到金盏乡去画一幅街头宣传画。第二天,索泓一和杨绪派来的一个士兵一起,穿过芦苇荡渡过金钟河来到金盏乡。士兵在渡口休息喝茶,索泓一背起颜料去画画儿。士兵不时往索泓一画画儿的地方望一望,过了一会,索泓一不见了。士兵到处去找,哪里还有索泓一的影子。过了个把月,一封地址不详的信摊开在农场总场政委的桌子上。信未署名——流浪汉:索泓一。 【作品鉴赏】: 50年代初崭露头角的从维熙,受老作家孙犁的影响,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泥土气息,显示着清新明丽的诗意美。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被抛至社会的最底层。20多年的坎坷生活促使他创作风格的转变。到《大墙下的红玉兰》,他已走出荷花淀,清新隽美一变而为忧愤悲壮。而到《风泪眼》,风格又转为深广。从清新到忧愤,从忧愤到深广,在作者艺术风格的嬗变中,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问题意识。《风泪眼》就是通过对被错划为右派送去劳教,解除劳教摘掉右派帽子后仍然没有人身自由的索泓一的命运的描写,揭露了那个极左时代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不正常、不合理。这部中篇小说最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突破了以往塑造人物比较单一的局限。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灵变化的轨迹,塑造了几个复杂而丰满的人物形象。首先,作者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主人公索泓一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既写了他的正直,富于同情心,也写了他的软弱、爱幻想、优柔寡断等性格缺陷。他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高尚时而沉沦,在软弱的性格中偶尔也透出刚强,所有这些构成索泓一复杂的人物性格。翠翠也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的人物。她纯朴、善良,索泓一那两个并非出于自愿而给她吃掉的窝头就使她感到一辈子也报答不完他的恩情了,表现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而高尚的情操。在一个被饥饿和暴雨夺去生命的右派的坟前,她不顾自己管教科长妻子的身分,在管教人员面前公开表示对那右派的同情和哀悼,则显示出她善良的秉性。同时,盲流生活又赋予她性格的另一面。她为了给索泓一补身子就去偷别人的鸡鸭,当看到一群劳改释放人员欺负索泓一时她大打出手。她想笑就放声大笑,想哭就放声大哭,想走立刻拔腿就走,显示出坦荡、泼辣而又带点野性的性格特征。郑昆山是小说中最有光彩的人物。他严于律己、忠于职守、武断专横,几乎到了不尽情理的地步。因而被劳教劳改人员们称作“沙威”、“狠透铁”、“钟馗”、“门神”。但他也并非一具不食人间烟火的机器。他对翠翠的不露声色的温情,对索泓一的暗中帮助和照顾,到外地去押回逃走的犯人时,怕犯人再逃走,他宁肯几天几夜不睡觉也不给犯人上手铐的良苦用心,他抵不住饥饿的压力想拿几块农场喂马的豆饼的念头,这些都显示出在这个表面像铁板似的人物的心灵深处,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在撞击。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多面性的刻画,塑造出真实、深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次,作品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还动态地再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索泓一是一个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的人,但在李翠翠的激励下,在生活的磨炼中,他逐渐变得刚强,最后他终于丢掉幻想下了决心,去追求自由的生活。而李翠翠和郑昆山则是在共同的患难生活中,互相影响而共同完成了他们各自性格的转化。自从李翠翠旋风般闯入郑昆山的生活,郑昆山逐渐显露出人的底色。他那冰块一样的心开始融化,显露出他温情、富于同情心的一面。这恰如李翠翠曾向索泓一宣告的:“他改造你们,俺改造他。”而李翠翠在改造郑昆山的同时,也被郑昆山改造着。郑昆山以他那在饥饿年代愈显可贵的无私,以他真正男子汉的刚强影响着翠翠,逐渐磨去她身上的野性。翠翠感到自己的心同郑昆山越来越贴近,她甘愿跟郑昆山规规矩矩过清白的日子。在别的干部家属成袋地从农场仓库往家里背粮食时,她也没有拿过公家一粒粮食,以致她的才几个月的婴儿被饥饿夺去了生命。作者描写人物性格的变化,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塑造出真实的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多侧面地展示人物性格和动态地描写人物性格的变化,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克服了作者以往小说中人物性格斧凿痕迹较重的缺陷,标志着从维熙小说艺术的新的飞跃。(孔黎霞刘志伟)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女,1938年3月18日生于安徽省颖上县南照集。在故乡完成中学教育。1956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研究工作,写过一些评论文章。1966年,“曾以虔诚的热情投入‘文化大革命’,但不久也因‘右倾’而受到批判”,家庭因父亲是错划的“右派分子”而受尽磨难。1978年开始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反映当代知识分子生活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人啊,人!》、《诗人之死》和《空中的足音》,出版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关注;中短篇小说集《锁链,是柔软的》,全部取材于作家所熟悉的故乡生活,致力追求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还写了一些散文。1979年调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后转入复旦大学分校(即现在的上海大学)。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广东省汕头大学客座教师。在学校讲授文学创作心理学和文学理论课。 【内容概要】: 女主人公孙悦是C城大学中文系总支书记,她美丽、善良、正直,沉稳中蕴含着热情。但她的生活历程并不一帆风顺、幸福安宁,相反,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幸,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精神追求。50年代,当她和青梅竹马的朋友赵振环一同跨入C城大学的时候,她还是个极其单纯的女孩。一学期不到,她就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学习成绩优秀,不断在校刊上发表散文和诗歌,周末舞会上的活跃分子(除赵振环外,不接受别人的邀请),校体操队队员,系话剧团团员。各个年级的男同学都注意她。何荆夫是在迎新生时第一次见到孙悦的,当时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以后他一直关注着孙悦,并引导她读书,他们成了朋友。一次在学校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荆夫与孙悦扮演一对父女。在台上,荆夫抑制不住对孙悦的爱情,突然失态。这时,孙悦才意识到他对自己的真情。但是,她不能褂受荆大的爱情,她不愿背弃自己过去对赵振环的誓言,担负忘恩负义、朝秦暮楚之名,虽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更爱荆夫。她向所有的人公布自己与赵振环的恋爱关系,用赵的出众美貌和温柔体贴安慰自己。荆夫尊重了她的选择,但无法放弃他的爱情,每天在日记上对她倾吐心曲。1957年,校党委书记奚流以鸣放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为由,不许华侨学生小谢出国探望生病的母亲。荆夫贴出大字报批评奚流缺乏人情味,为小谢鸣不平,在校园里引起很大反响,孙悦也在大字报上签了名。不久,孙悦受到组织批评,为签名一事作了检讨。荆夫被打成右派,开除学籍,日记也被摘抄公布。这使孙悦受到极大的震动。1962年,学校通知荆夫复学。但他已习惯农村生活,并偷偷地研究哲学,而且得知孙悦已与赵振环结婚,潜伏在心底的希望破灭,加之父母均过世,妹妹出嫁,他孤身一人,便远走他乡,过着流浪者的生活。大学毕业时,孙悦留了校,赵振环却被分配到A省日报当记者,为免除赵的顾虑,一毕业孙悦即与他结了婚。他们两地分居。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孙悦就被当作“铁杆老保”揪斗,以后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脏,直到“C城大学党委书记的姘头”。赵振环埋怨她不该对政治那么积极,认为她不在身边没有尽到妻子的职责,而且感到独自生活难以忍耐。这时,他被王胖子拉进了风流人物冯兰香的活动圈子,很快他就丧失理智,抛弃了孙悦和女儿,与冯结婚。然而,他发现冯只是一个庸俗可鄙的“女人”,孙悦才是他名副其实的“爱人”。他遭到良心的谴责。文革以后,他坚决要与冯离婚,想得到孙悦的宽恕。“四人帮”垮台后,孙悦被奚流从中学调回大学。随后荆夫也被召回。当他得知孙悦早与赵离婚,独自带着女儿憾憾生活,心中重新燃起爱情的希望。这时,中年丧妻的许恒忠也正苦苦追求孙悦,但孙悦对许只有同情,没有爱情。荆夫的归来,扰乱了她平静的生活。经历了十几年流浪生活的荆夫,比原来变得更深沉,敏锐。他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精辟见解,给思想陷入迷惘中的孙悦带来了一颗启明星。她无时无刻不感到荆夫对自己的强大吸引力,她渴望与他结合,但又对他有一种负罪感,自尊心难以平衡。女儿憾憾非常喜欢荆夫,但当她得知生父赵振环欲悔过思改,又不忍心割舍亲生父亲。这一切都使孙悦矛盾重重。由于何荆夫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书的出版遭到奚流等人的压制与阻挠,孙悦越来越看清了奚流的真面目。过去她把他当做党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现在终于认清他不过是一个思想僵化、心胸狭隘的人,奚流的思想再也不能主宰她的思维。同时,孙悦与荆夫的接触也增多。她越了解他,越感到自己不能再失去荆夫,不能让他一个人在风浪中搏斗,她应该与他并肩抵抗浊流。终于,他们之间的堤坝溃决了。憾憾也懂事地表示,她不愿意母亲为自己而牺牲了爱情。赵振环也完全明白了,他失去了应该失去的,他不能再重新得到孙悦的爱情。但他找回了应该找回的,他终于得到女儿的爱和孙悦的宽恕。 【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风格和独特个性的作品。作者以C城大学为背景,通过对几个大学同学各自的坎坷命运以及他们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描写,控诉了“左”倾路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示了人为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在人们心灵上造成的巨大伤害和人性的扭曲变形。又以孙悦和何荆夫的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历尽坎坷,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依然热爱祖国,不懈地追求真理,能以正确的态度去总结历史教训,把历史交付给未来。作者认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因素,为早已被践踏如泥的人道主义发出热情的呼唤。作者透过她自己几十年曲折经历和反复探索,写出了人的血迹和泪痕,写出了被扭曲的灵魂的痛苦呻吟,也写出了黑暗中爆发出的心灵的火花。并大声疾呼:“魂兮归来”,呼唤人性的复归(作者语)。作品出版后,在读者群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继之,作者又写了长篇小说《空中的足音》,与之前的《诗人之死》合为反映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三部曲。作者将她敏锐的笔触伸向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进行了细致的探索,揭示了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差异,塑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女主人公孙悦,她美丽善良,青年时代热情而单纯,盲目信从奚流等人,又因软弱失去了她真正的爱人何荆夫。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她渐渐认清了现实,看到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给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感到了道路的坎坷,同时开始了独自深入的思考,她的灵魂曾一度处于迷惘昏暗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把她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在走过一条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后,她逐渐变得成熟坚强起来,并终于拆除了违心筑成的心灵堤坝,与所爱者何荆夫结合在一起。何荆夫是作者热情赞扬的正直无畏的知识分子形象。1957年大鸣大放中,他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华侨学生小谢鸣不平,被打成“右派分子”,开除学籍。他爱孙悦,虽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但却尊重孙悦的选择,将真挚纯洁的爱埋藏在心底,并把这种爱扩大为对整个生活的爱。他经历坎坷,当过“烧炭的老何”、“盖房的老何”、“背石头的老何”、“点炸药的老何”、“拉车的老何”,还有“说书的老何”,却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他认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并不牴牾,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四人帮”被粉碎后,他回到C城大学,一边抓紧撰写《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书,一边和青年学生打成一片,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认真探索,除旧布新。当《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书的出版遭到奚流等人的阻挠与压制时,他不妥协退缩,据理力争,与保守落后势力展开了正面交锋,表现出一个刚正的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在爱情生活上,他一直忠于自己对孙悦的纯洁情感。赵振环的突然到来,曾使他烦躁不安,担心会失去孙悦,但最终表现出感人的宽容大度,以自己的深沉真挚重新获得了孙悦的爱情。相形之下,赵振环则显得自私软弱,一遇着矛盾就绕道走。不过,当他受到良心的谴责,逐渐认清现实生活中的虚伪与欺诈后,他不愿再随波逐流,悔过思改,渴望得到孙悦的理解与谅解。许恒忠,他对历史的认识不过是四个字:“颠来倒去”,过去他当造反派颠倒别人,现在被人颠倒。他丧失了热情,以老庄自慰,甘于寂寞,求全保身,成了一个自私、虚伪、卑琐的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时,尝试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她一改传统的手法,“不再追求情节的连贯和缜密,描绘的具体和细腻。也不再煞费苦心地去为每一个人物编造一部历史,以揭示他们性格的成因”(作者语),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对人物灵魂的刻画上,让几个主要人物担任生活的观察者和故事的叙述者,让一个个人物自己站出来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暴露出小小方寸里所包含的无比复杂的世界。作者采用了意识流的某些表现手法,如写人物的感觉、幻想、联想和梦境。又吸取了某些抽象的表现方法,写了几个人的梦:孙悦的梦、赵振环的梦、游若水的梦等,以梦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更准确经济地揭示人物性格、心理。作品虽没有“按时间的顺序去结构情节,但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显得清新、明快,不落窠臼。”整部作品既富于哲理色彩,又充满诗意,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穆言)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