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路遥 |
释义 | 《收获》1982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路遥(1949—),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11月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人口众多,生活贫困,7岁时路遥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在农村读完了小学,小学毕业后,路遥考入延川县中学,拼命吸吮着知识的乳汁,开始对哲学、文学和其他社会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命运差使他于1969年底返乡务农。其间曾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此后又在县城的许多单位和部门做过各种临时性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自学,阅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的一员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深造,同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976年大学毕业后,路遥先后来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编余时间,路遥勤奋笔耕,一篇篇生活气息浓郁、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接连问世,其中短篇小说《风雪腊梅》和《姐姐》分别获《鸭绿江》、《延河》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当代》作品奖荣誉奖,中篇小说《人生》获第二届(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并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1982年以后,路遥从事专业小说创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中篇小说《人生》、中短篇小说集《惊心动魄的一幕》、《当代纪事》、《姐姐的爱情》等。1986年、1988年和1989年,作家分别完成出版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该作品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是其笔名,人生的道路漫长遥远之谓也。 【内容概要】: 民办教师高加林的工作无缘无故地被人称“大能人”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取代了,年轻气盛的高加林感到愤怒、屈辱,却又上告无门。对生活的热烈期待和对生活的丧失信心两种情感在煎熬着他,他专拣最苦最累的活干,拼命折磨自己,同时也向人们显示着他的力量。乡亲们看在眼里,反响不一。此时,村里“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巧珍更是坐卧不宁。她早就默默地爱着加林,只是因为人家是教师,自己是大字不识的农民,总也不敢表白。如今,加林的不幸使她获得幸福的希望。一天,加林妈蒸了一锅白馍让加林拿到县城集市上去卖,也好换回一点火柴、食盐钱。加林越是害怕碰到熟人丢面子,偏偏就遇到了在县广播站当播音员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她的男朋友张克南。眼看集市散了,加林却一个蒸馍也没卖掉,尾随加林来到县城的巧珍出面为他解了难。朴实、温暖的爱冲击着加林,当巧珍倾吐了她许久以来的内心秘密时,加林切身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并重新唤起了他对土地深厚的感情。要知道,他的幸福正是在他不幸的时候到来的!加林和巧珍要好的事在村里传开了,德顺爷爷为这两个年轻人而高兴。刘立本却一肚子不愿意,认为加林文不上武不下的,简直是糟蹋了他女儿。巧珍则用行动来反抗父亲。于是,这对年轻人以近平挑战似的方式在山岗、河边、麦场、树林开始了恋爱生活,他们冲破了封建残余观念的束缚,现在更多的感受是一种庄严和骄傲。这时的加林自己也好像全然忘记了高家村以外的世界,安心做一个农民了。生活总是不平静的。高家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林的二叔从部队转业回到当地,担任了地区劳动局局长。曾与高明楼一起谋算顶掉加林民办教师位置的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立即闻风而动,把加林调到县委通讯组当上了通讯干事。生活在一瞬间又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加林高兴得如狂似醉,但又有点惴惴不安。对他一往情深的巧珍却伤心了,她对自己的爱情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她一直把加林送到村头的岔路口上,拉着加林的手叮嘱他:“加林哥,你就和我一个人好??”平步青云的加林如鱼得水,大展才华。他的一篇篇通讯报道,通过有线广播里黄亚萍那圆润的声音传遍了千家万户。不用说,加林精神现在处于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状态中,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加林在县城的突然出现,把亚萍原本平静的内心世界搅翻了。他们在中学时就是好友,只是毕业后两人分开了,虽然相距只有十来里地,但如同两个世界。这两年,亚萍渐渐忘掉了加林,接受了克南对她的爱情。直至这次加林调到县里来,亚萍才清楚,她内心深处一直是爱着加林的。要知道,在一个万人左右的山区县城里,像加林这样才华出众又长得潇洒的青年人着实不多见啊!于是,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无视克南的痛苦,向加林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爱情攻势。亚萍闯入加林的生活后,他的内心泛起了新的波澜,产生了新的痛苦,他越是同亚萍接触,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就越是浮现在眼前。而且,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对巧珍的爱似乎更加强烈了。但加林的心里毕竟又是矛盾的,有时他也闪现出这样的念头:我要是能和亚萍结合,那我这辈子会非常愉快的。巧珍来县城看加林,给他送来亲手做的布鞋,向他讲述他家的老母猪一次下了十二个猪娃,尽管巧珍还是那么真挚地爱着加林,加林却感到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他给巧珍买了一条红头巾,了却了他俩刚确立恋爱关系时许下的心愿。送走巧珍,加林悲哀地感到,刚才他和巧珍的亲热已经远远不如他过去在庄稼地里那样令他陶醉了。他预感到一场风暴就要来了!亚萍是上高中那年随父亲从南京调到县里来的,现在亚萍家又有了一次调回南京的机会,当亚萍向加林明确表示了爱情,并准备让他随她去大城市进一步展露才华时,加林终于把爱情和前途联系在一起,决定跟亚萍远走高飞了!亚萍将绝交信送到了克南手中,加林也把巧珍约到了大马河桥头,断然抛弃了她。泪如雨注的巧珍心情却是平静的,而表面刚强的加林内心却充满了对自己的仇恨与憎恶!五天后,加林与亚萍开始了全新的现代派的恋爱生活。乡亲们骂加林没良心,德顺爷爷说加林“现在是颗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加林的父母更是觉得没脸见人。邻近马店村的生产队长马栓托人来提亲,要娶巧珍。这一回刘立本却要巧珍自己做主。大病初愈的巧珍同意了马栓的请求,并且要在三五天内按照旧乡俗立即举行婚礼。正当巧珍出嫁的时候,加林则到省城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新闻培训班去了。失恋后的克南自认倒霉,可他的母亲却不能容忍一个“乡巴佬”欺负到她儿子头上。她向地区纪委揭发控告了加林走后门到县城的事,地区纪委和县纪委迅速做出处理决定:撤销马占胜的职务,送高加林回原所在大队。当加林从省城学习归来的时候,迎接他的是爱情、事业、理想一个个相继宣告破灭。他不知道是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还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他不得不再度踏上生他、养他的家乡的土地,重新开始思考人生?? 【作品鉴赏】: 《人生》是路遥而立之年一部奠基作,也是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人生》的成就,首先在于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同时也在于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写,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某些特定矛盾。巧珍的形象是十分动人的,这个人物身上集聚了中国农村妇女的许多传统美德,同时又充满着对于现代文明的一种本能的向往。从纯粹道德的意义上说,巧珍身上的确有不少东西是值得赞赏的(当然也有令人惋惜的东西)。但比较而言,加林的形象塑造得更有深度,在文学典型的新鲜性和独特性方面更胜一筹。他是这样一种人:有文化、有知识,对现代文明怀着热烈的向往,比一般的农村青年有更多的追求,更大的抱负,但却没有找到实现这些追求与施展才华的正确道路,客观现实也使他好梦难圆,于是,他感到苦闷、抑郁,一直徘徊在人生的岔道口。这一形象是复杂的,他既不同于所谓的“社会主义新人”,显然也有别于于连式的“个人奋斗者”,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具有完整的性格的矛盾统一体,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农村知识青年形象,加林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社会生活背景下的产物,路遥准确地把握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种种矛盾,在一个比较开阔的典型环境中,展现了加林的典型性格。在表现手法上,作家不惜大起大落,为加林安排了五次大的生活转折,把这一形象自身的喜怒悲欢展示得淋漓酣畅:加林被高明楼无端地从民办学校教师位置上拿下来是其第一个转折,紧接着巧珍在加林心目中的出现给人物的命运带来了第二个转折,此时,生活给予加林的苦闷和爱情给予加林的甜美交织在一起。使他的矛盾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偶然的机遇使加林来到县城是他人生之路的第三个转折,这时他性格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奋斗精神与冒险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也暴露了作为农民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贪欲与狂热。这种贪欲与狂热导致了他的第四个转折——自私而冷酷地抛弃了巧珍。就在他最为得意的时候,走后门进城的事被告发,他面临的第五个转折只能是心手皆空地回到农村。至此,加林的悲剧命运以及他性格中的“光亮面”与“阴影”,在作家笔下的贬褒毁誉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人物形象显得完整而丰满。不难看出,路遥对加林这一形象是既爱又责,既肯定又否定的,这恰是作者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即:忠实于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物的本来面目来刻画人物,同时又贯注着作者对人物的审美评价。这恐怕就是加林这一艺术形象具有现实主义深度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一个主要原因吧!《人生》浓墨重笔写出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其实,加林与亚萍昙花一现的爱情也同样具有悲剧意味),自然表现了强烈的感情倾向和道德评价,但又没有仅限于此。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评判这场悲剧,而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更深层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浪潮冲击下城乡交叉地带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深刻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等。这样,便强化了作品的现实主义深度,使其有可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诚然,作品没有替加林找到一个爱情归宿,对他未来的生活道路也没有为读者做出明确的预测——作品没有能解决它所提出的问题。然而,它并不意味着这是作品的缺点。能够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富有时代特点的生活矛盾,无论是有答案还是没有答案,其作品都是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凝聚着作者对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王玮)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花城》1986年第6期 【作者简介】: (见“人生”条。) 【内容概要】: 横断山脉环抱的黄土高原上,有个不起眼的双水村。1975年,由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社会许多方面都处在一种非常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中。在农村,批小生产批得越来越紧,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贫困。贫农出身的孙玉厚生有二女二子,大女儿兰花嫁给了外村的王银满,这个好逸恶劳的二流子女婿因倒腾耗子药,眼下正被公社拉到土地上“劳教”呢,拖连得全家都抬不起头。二女儿兰香和二儿子少平都在上学,家里再穷也得省吃俭用供孩子学点文化啊。每当提起这个话茬儿,孙玉厚总觉得对不住大儿子少安。少安上小学时考试总是第一,学校的老师都说这个孩子将来准有出息。怎奈孙家家境贫寒,少安勉强读完高小便回到队上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和父亲一起挑起这副养家糊口的沉重担子。少安绝不是平庸之辈,他有他的打算,也有他的抱负,他要通过他健壮的心智使他家和所有的乡亲们摆脱贫困。乡亲们选他当上了一队的生产队长,连村支书田福堂也不敢小看这个后生。田福堂的女儿名叫润叶,比少安小一岁。儿时,两个娃娃吃睡在一起,彼此不分你我。稍大一点,又一同外出玩耍,经常脱得一丝不挂泡在河里互相打闹着往对方身上糊泥巴。一来二去,两个人都长大了,又一起上学,不但在一个班,还分到了一个座,关系十分要好。后来,润叶到县城读中学去了,毕业之后在县城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住在她当县革委会副主任的二爸田福军家。但她一直没有忘记孩提时代的好友孙少安,对眼下正在县城读中学的孙少平也格外关照。这天,她托少平捎个口信,让她哥抽空来一趟城里。细心的少平已经猜出了个中的奥秘,他很喜欢润叶姐姐,也非常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嫂子。少安可犯难了,都23岁的人了,什么事不懂!他明白自己的家庭条件和自身的地位,他不想委屈了他所钟爱的润叶——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吃官饭的公家人,这其间的差距太大了!少安终于去了县城,润叶告诉他,她二妈给她瞅了个人家,男方是县革委会副主任李登云的儿子李向前,让少安帮她拿主意。见少安反应木然,急得润叶都哭了起来。此后,润叶几次回村,明里是给学校办事,暗中是来会少安,可春去秋来,少安依然故我,使润叶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她在别人说合的婚姻和自由的爱情之间苦苦地挣扎着。田福堂自然发现了其中的隐密,不想正面干涉,便决定暗中制止事态的发展。少安从社员的切身利益出发给每户多划了几分猪饲料地,田福堂起先睁一眼闭一眼,装着不知道。现在,他总算找到了一个整治孙少安的好茬口,便把此事告发到了公社。公社认为这是在明目张胆地走资本主义道路。于是召开全公社大会,公开批判了孙少安,给孙家老小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孙玉厚虽然不知道润叶正在单恋着自己的儿子,但也觉得少安该娶媳妇了,就托弟弟孙玉亭和弟妹贺凤英帮着物色一个,咬咬牙,出彩礼就出彩礼!事也凑巧,贺凤英的娘家那边有个远门侄女还真就不要彩礼,一说合,女方对少安的条件也很满意,这下子可乐坏了孙玉厚老两口。少安最后审视了一下他同润叶的关系,仍然觉得不可能成为夫妻,于是便动身去山西相亲去了。一个月后,领回一个水灵灵的农村姑娘,几乎令双水村所有的人都满意。及至第二年春节,少安便和这位名叫秀莲的姑娘结了婚,当然也了却了田福堂的一块心病。这件事使润叶的内心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翻腾着。她现在正处于感情葬礼后的“忌日”。对于二妈徐爱云和向前妈刘志英的轮番进攻,她似乎还能抵挡得住,但一想起她所敬重的二爸,润叶便不觉犯难了。原来,田福军和“左”得要命的李登云向来搞不到一块。有人开导润叶,如果你能成为李登云的儿媳,他就不会再同你二爸做对了。由于对爱情的绝望,加上对二爸的热爱,润叶终于痛苦地答应了嫁给向前。婚后,他们夫妻同室不同床,一开始便过着毫无感情的生活。孙少平迎来了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已经长到了18岁,已经是大人了。在县城的这几年既漫长又短暂,有愉快也有痛楚,当然最大的收获是抛弃了许多纯属“乡巴佬”式的狭隘与偏见。本来,在同学中,与他处境相近的女生郝红梅对他很好,可郝红梅出身于地主家庭,一心想通过将来的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因此渐渐疏远了少平,攀上了干部子弟顾养民,在感情上伤害了少平;而共同的志趣,又使少平与田福军的女儿,不同班的同学田晓霞建立了纯真的友谊。毕业前夕,郝红梅因无钱购买纪念品赠送同学,偷了供销社的手绢。别人将此事告诉少平,给他提供一个报复郝红梅的机会。谁知少平却如数替郝红梅付了手绢款,从而保护了她的声誉。毕业了,同学们天各一方,少平回到了生养他的双水村。恰逢双水村学校办起了初中班,少平便和同他一块儿毕业回村的田福堂的儿子田润生一起,被推荐当上了民办教师。虽说“四人帮”已经被粉碎了,但农村的“学大寨”运动还在蓬勃地开展着。田福堂忽发奇想,要拦河造田,创造奇迹,结果是劳民伤财,毫无收益。这时的少安已经当上了父亲,秀莲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转眼到了1978年初,少安听安徽跑出来谋生的一个铁匠说,他们那里搞了承包制,农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便凭直觉依葫芦画瓢,把他所领导的生产队也划成了几个农业作业组。谁知此事引起了大队、公社乃至县里领导的恐慌,最后,地区革委会做出“终审判决”:要坚决制止双水村的资本主义复辟倾向。正月十五,农村闹秧歌,田福军也带着妻子、女儿回到了乡亲们中间。他亲热地拍着少安的肩膀鼓励说:“我相信农村不久就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作品鉴赏】: 路遥是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其代表作,在当代文坛上构筑了令人瞩目的艺术之碑的,其宏阔的艺术画卷展示了当代城乡社会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人生。《人生》产出“轰动效应”后,路遥没有陶醉于此,更没有驻足不前。三年准备,四年笔耕,终于把三部共百万字的长篇巨作《平凡的世界》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读者。同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平凡的世界》力图再现中国当代历史上那个从乱到治转折时期的社会风貌,再现中国农民在那个时代中的命运沉浮和人生追求。这一点,仅就作品的第一部而言,也足以窥一斑而知其全貌。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村与村的械斗、农民生活的艰难、新一代青年的情感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即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历史和人生的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众所周知,路遥几乎在他所有作品中,总是用一连串积极进取的奋斗者形象来体现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的。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同样推出了孙少安、孙少平等奋斗者的形象。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也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需求和个人欲望。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满于农村的落后现状,不满于父辈乃至祖祖辈辈那种固守土地的生活方式,一心想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进步的生产力,这正是我们农村,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与一些不问世事的文人墨客不同,路遥立足于乡土社会落后、贫困、停滞的历史,急切地呼唤着社会的变革,他的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是对艰苦跋涉的人生之旅的深情关注。这样,体现在他笔下的形象系列的一个基本模式便是:一个又一个的不同形态的人生旅程,人与环境的不同方式的搏战。这里既显示了作者对于人生艰难曲折的充分体寡,又张扬了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在《平凡的世界》中,读者固然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境遇和人生态度,然而从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二人心头迸发出来的,仍然是我们所熟悉的那支在贫穷和苦难中百折不挠、昂扬奋发的歌,自身的经历和他所熟悉的环境,使得路遥常常把作品的生活场景置于城乡交叉地带,《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这样,作品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城乡差别与脑体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出现农村青年离乡与恋土的矛盾。作者恰是在这种特定的审美把握中显示了他的历史眼光与文化意识,其作品也因此始得在当代城乡社会广阔的背景下展现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撞击与嬗变,在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痛苦中把握历史前进的足音、社会发展的脉搏,成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生活的“镜子”与“教科书”。从这个角度而言,《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到目前为止作者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最为集中的体现。此外,也还不难看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受前辈作家柳青的《创业史》影响较大,在自觉追求语言的质朴自然和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方面,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也还是隐而可见的。《平凡的世界》发表后,受到了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关注,曾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有人把《平凡的世界》视为路遥的告别青春之作,意谓作家将由此走向更高层次的成熟。而该作品荣跃“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榜首,则是对路遥艰辛劳作的最恰当的褒奖。(王玮)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