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拟行路难(其八) 鲍照
释义

拟行路难(其八)

鲍照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沃若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初我送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迴换?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人生不得恒称意,惆怅徙倚至夜半。

鉴赏

本诗录自《乐府诗集》卷七十《杂曲歌辞》十。《行路难》是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变更音调,制造新词,风行一时。今旧辞及袁辞均已不存。鲍诗是仿作,故称《拟行路难》。《乐府解题》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鲍诗十八首,郭茂倩列入《杂曲歌辞》。这是第八首,是写思妇思念丈夫之苦的。

自《诗经·周南·桃夭》开了以桃花比少女的先例,人们竞相模仿,曹植《杂诗》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的名句,唐人崔护又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描绘。这首诗也是以咏桃花起兴:“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沃若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这里桃花比喻少女,“先作花”,喻少女情窦初开。“阳春”,为桃花盛开之时,喻少女正当年时。“沃若”即《诗经·卫风·氓》诗“桑之沃若”之“沃若”,鲜明光泽,形容桃花鲜艳,喻少女容貌美丽。“落西家”,说明所从之风为东风,也就是春风。《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东风解冻。”又说:“仲春之月,桃始花。”这里写春季的桃花是自然环境,也是暗示社会环境,《白虎通》曰:“嫁娶以春何也?春,天地交通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云:“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淮南子·缪称训》云:“春女思,秋士悲。”因而,写桃花凋落,正是为了烘托下文的思妇伤春。上下过渡,了无痕迹,十分自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西家思妇见了随风飘落的桃花,她睹物伤情,悲叹,惋惜,乃至于“零泪沾衣”。她为何如此悲伤呢?诗歌由第三人称的陈述,更换成第一人称的诉说。“初我送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迴换”二句,言自己悲叹的原因。她追述当初送丈夫外出的时候,他何曾说过在外淹留久久不归。而今至于节令回环转换,仍不见他回还。这怎不叫人心烦意乱,独自嗟叹!由于思念外出不归的丈夫,她懒于洒扫、梳妆,乃至于“床席生尘明镜垢”;又由于思念外出不归的丈夫,她茶饭不思,不常洗沐,乃至于“纤腰瘦削发蓬乱”。说到“纤腰瘦削”,自然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衣带日已缓”,也想到后来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都是以人的瘦削来烘托相思之苦。说到“发蓬乱”,自然想到《诗经·王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都是以发乱这一外在形象来刻画内心世界的忧思的。这样,就把十分抽象的思想情绪,描绘得十分具体形象。结句“人生不得恒称意,惆怅徙倚至夜半。”以“人生不得时常称心如意”来强自宽解,犹如抽刀断水,终难宽解,所以才常常惆怅、徘徊,深夜不眠。同时,也进一步交代了“纤腰瘦削”的主要原因——终夜苦思,怅怅难眠。

全诗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流畅,又根据需要,随时变换人称。形象的描写,紧紧围绕着内心世界的刻画。描写自然景物,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这都说明了诗人特别善于向民歌学习语言技巧。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5 1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