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玉楼春 李煜
释义

玉楼春

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鉴赏

这首词是李煜在亡国前享乐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的上阕,描写春夜宴乐的情景。开头两句,写嫔娥妆成,等待歌舞的开始。“晚妆”二字,既点明时间,又可使人想见嫔娥妆扮之盛——个个精心打扮,人人巧施粉黛,同时,又与下阕的夜归在时间上前后呼应。“初了”二字,点出晚妆刚刚结束,歌舞又尚未开始,只有此时,才最能显示出嫔娥肌肤的白嫩明丽。以“雪”喻“肌”,本已使人感到嫔娥肌白之美,再加一“明”字,显得肌肤更加洁白了。“春殿”的“春”,点出时辰之美:春宵良辰,正是宴乐的最好时刻。再以“春”饰“殿”,则殿内有如春风暖吹,百花吐艳,殿之华美可知。“鱼贯列”是对嫔娥行进队列的形象比喻,它不仅说明众多嫔娥行列的整齐,且使人从而想象出嫔娥行进时步履轻盈、腰肢闪动的优美姿态。值得注意的是,这看似纯客观的描写之中,实则隐含着李煜对此极为欣赏的主观感情,是景中带情手法的典型运用。下边两句,描写听曲观舞的快乐。“凤箫吹断水云闲”是说悠扬急促的乐曲声,飞出殿堂,飘上云空,沉入水底,在水云中回荡,仿佛水云也在应节而歌,随曲起舞。“水云闲”的“闲”,是以对水云形态的生动描写去突出“凤箫吹断”的音乐效果。“重按《霓裳》”,是说一再按奏《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本唐玄宗时的宫廷歌舞曲,唐末已残缺不全,李煜与大周后曾整理过此曲。“歌遍彻”,指演奏完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大曲,即整套的歌舞曲。沈括《梦溪笔谈·乐律》说它“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又据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自注说:“《霓裳》破凡十二遍而终。”说明其结尾部分称“曲破”,而“破”又有多遍。所谓“彻”,即指曲破的最后一遍。这里,“重按”除说明曲多之外,还含有听曲者兴致极高,一定要听完全曲方休之意。由此可见,精通音律的李煜对于自己和大周后的共同杰作,是何等欣赏和得意啊!

词的下阕,描写乐终醉归的情景。开头两句,写词人为歌舞所陶醉。“临风”的“风”,是春夜的风,宫女或太监在高处往下撒百合香,随风飘散。“谁更”二字,是故作疑问之词,只闻其香而不知其人,实则其人已在这“香屑”之中。至于“更”字,是承接词的上阕而言的,是说在目观、耳听的美的享受后,更有嗅觉美的享受。“醉拍阑干”的“醉”,是指酒醉,即口享之福,但与手拍阑干相连,则又含有为神曲妙舞、浓香所陶醉之意,是酒醉加心醉——身之快感和心之欢乐相融合的表现,“情未切”是对此时身心欢娱的最好表述。结末两句,写宴散乐终,词人骑马踏月而归的情景。“归时”句,是说在回寝宫时,要侍从不要点燃红烛来照明通路。“休放”二字,乃吩咐、命令的口吻,它显示了词人地位的尊贵。为什么令其“休放”?是“烛花红”不明亮、华美吗?是厌惧这火红的烛光吗?不,都不是。词人是为了要尽情地欣赏这春夜月色才这样做的。因此,“待踏马蹄清夜月”句,是对“休放”原因的解释,是从宴乐之欢的闹境进入到赏月的幽境。“待”,即“要”。“踏马蹄”(一作“放马蹄”),是策马随意缓行之意。一个“踏”字,不仅能使人如见醉归人骑马缓行之景,如闻马蹄声,而且还能使人仿佛若见满地月华,被马蹄踏碎,想见骑马者是如何被这清夜月色所陶醉!至于“清夜月”之“清”,是一字两义的:既指夜清,也指月清。夜清,是说环境清静;月清,是说月光清明。夜因月色而清幽,月因夜暗而生辉,于是,这夜与月的交融,便构成了一个月光皎洁、夜色清幽的极富诗意的境界。它与前面所描绘的嫔娥晚妆、凤箫吹断、《霓裳》重按、风飘香屑、尊满酒醉、手拍阑干,是两种不同的色调和情趣。前者浓,后者淡;前者华贵,后者素雅;前者喧闹,后者幽静,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可以说,词人的描写是由“浓”而“淡”的。可见他既醉心于宴乐,又寄兴于夜月,前者是帝王享乐生活的写照,后者是文人雅兴逸致的表露,而一个文人皇帝的形象,也就在这浓淡相映之中,清晰地显露了出来。

通观全词,词人描写的是帝王的享乐生活,表露的是着重于享乐的思想情绪,内容虽然是不足取的,但它写景真,情味切,文笔生动,善于设喻和对比,能准确地表现出场景的转换和情绪的变化,却清楚地显示出词人艺术技巧的高明。当然,全词带有浓厚的富贵气、脂粉香,它的着重于雕饰的风格,比起其后期词作的清怨自然的格调来,也不能不说是稍为逊色。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8: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