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防有鹊巢 诗经 | |||||||||||||||||
释义 | 风·陈风 防有鹊巢
注释 〔1〕防:堤坝。 〔2〕邛(qióng):土丘。旨:味美。苕(tiáo):蔓生植物,一名鼠尾,生在低湿之地。 〔3〕侜(zhōu):欺诳。予美:我爱之人。 〔4〕忉(dāo)忉:忧愁的样子。 〔5〕唐:古时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中唐:即中庭的道路。甓(pì):砖瓦。 〔6〕鹝(yì):杂色小草,又名绶草。 〔7〕惕惕:担心害怕的样子。 鉴赏 这是一首“忧谗”之诗。诗人以事物的颠倒反常作比兴:鹊巢本应筑在大树上,可现在却出现在堤坝上了;鼠尾草本应长在低湿的土地里,可现在却出现在土丘上了;砖瓦是用来造房的,为什么却被铺设在中庭的大道;杂色的小绶草又为什么会长在高高的山丘上。世上的事情可以反复无常,可耻小人惯于作伪造谣,那些无根浮词离间了我和“予美”之间的关系,心中怎能不忧愁烦恼? 对这首诗的“忧谗”,从《毛诗序》到朱熹的《诗集传》乃至清代和近现代的学者,都没有异议。但对被谗的对象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分歧的焦点在对“予美”一词的理解。《毛诗序》首先提出“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郑玄继其说,并明确指出“所美,谓宣公也”。孔颖达进而发挥:“臣之事君,欲君美好,故谓君为所美之人。”到了宋代,王质引用《史记》中陈宣公宠信嬖姬之子款,而杀太子御寇,公子完惧祸流亡齐国的故事,来坐实宣公的信谗(《诗总闻》)。那么,王质的“予美”,显然是“御寇”了。总之,这些说解都是把《防有鹊巢》当作政治诗来理解的。直到清代,像姚际恒、方玉润这样对《诗经》主题有着很多真知灼见的大学者,也都取这样的见解。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就是朱熹。朱子认为“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辞”,他说“予美,指所与私者也”。他的说解无异于发聋振聩的惊雷,把笼罩在这首民歌表面的雾障一扫而空,还了它的本来面目。朱熹的功绩在于他能跳出《毛诗序》的束缚,就诗论诗,从诗篇的实际出发来分析认识它的主旨。他的方法是科学的,故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朱熹的观点虽然一直受到攻击,直到清代还不断有人发难,但现在他的见解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高亨先生引用《唐风·葛生》一诗中的“予美亡此”中“予美”指作者的妻子(《诗经今注》),进一步证实了朱熹的论断。 其实,我们从《防有鹊巢》的结构和特点看,这完全是一首民间情诗。有人评这首诗“柔肠曲尽”(吴闿生《诗义会通》),可谓深得诗旨。仔细品味这首诗,一个失恋者的愁苦之情不是跃然纸上了吗?对情人的深爱、失去了心上人的苦楚和对挑拨者的一腔怨恨,交织在一起,编成了这首诗。没有“柔肠曲尽”的真切感受,是无论如何写不出如此哀怨之作的吧!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