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裴将军剑舞赋 乔潭 |
释义 | 裴将军剑舞赋并序 元和秋七月,羽林裴公献戎捷于京师〔1〕。上御花萼楼〔2〕,大置酒;酒酣,诏将军舞剑,为天下壮观。遂赋之,其词曰: 将军以幽燕劲卒〔3〕,耀武穷发〔4〕;俘海夷〔5〕,虏山羯〔6〕。左执律〔7〕,右秉钺〔8〕;振旅阗阗〔9〕,献功于魏阙〔10〕。上享之〔11〕,则钟以捍簴〔12〕,鼓以灵鼍〔13〕;千伎度舞〔14〕,万人高歌;秦云动色,渭水跃波;有肉如山,有酒如河;君臣乐饮而一醉,夷夏薰薰而载和〔15〕。帝谓将军,拔剑起舞,以张皇师旅〔16〕,以烜赫戎虏〔17〕,节八音而行八风〔18〕,奋两阶之干羽〔19〕。 公于是乎贝胄朱 嗟夫,兰子之迭跃〔56〕,其技未雄;仲由之自卫〔57〕,其舞未工。曷若将军为百夫之特〔58〕,宝剑有千金之饰。奋紫髯之白刃〔59〕,发帝庭之光色;所以象大君之功,亦以宣忠臣之力。或歌曰:“恍恍武臣〔60〕,耀雄剑兮清边尘,威远夷兮率来宾〔61〕。焉用轻裾之伎女〔62〕,长袖之才人〔63〕。”天子穆然〔64〕,诏伶官〔65〕,斥郑卫〔66〕。选色者使觇乎军容〔67〕,教舞者俾观乎兵势〔68〕。激楚结风〔69〕,发扬蹈厉〔70〕。佥谓将军之剑舞〔71〕,古未之制〔72〕。 注释 〔1〕羽林:皇帝的禁卫军。 〔2〕花萼楼:在长安。 〔3〕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4〕穷发:北方不毛之地。 〔5〕海夷:古代东方沿海的民族。 〔6〕羯:古代北方民族。 〔7〕律:军法。 〔8〕钺:兵器。 〔9〕振旅:整顿部队。阗(tián)阗:象声词。 〔10〕魏阙:朝廷的代称。 〔11〕享:犒劳。 〔12〕捍簴(jù):坚实的钟架。 〔13〕灵鼍(tuó):神龟。 〔14〕度舞:有节奏地舞蹈。 〔15〕夷夏:夷,“海夷”“山羯”;夏,中原汉民族。载和:和平。 〔16〕张皇:光大炫耀。 〔17〕烜赫:盛大的威势。 〔18〕节八音而行八风:语出《左传·隐公五年》。八音,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制成的乐器。八风,八方之风。 〔19〕奋两阶之干羽:见《书·大禹谟》。 〔20〕贝胄朱 〔21〕裼(xī):裘上复加的外衣。攘(rǎng)臂:捋袖伸臂,振奋激昂的样子。 〔22〕抗:高扬。棱威:威势。 〔23〕陆离:参差错综之貌。 〔24〕文事:礼乐制度等文治之事。 〔25〕桑林:乐曲名。容:法度、节奏。 〔26〕莲花:宝剑名。 〔27〕翕(xī)然鹰扬:收拢剑器,如鹰之欲飞。 〔28〕翼尔龙骧(xiāng):伸展剑器,如骏马飞驰。 〔29〕指顾:手指目视。 〔30〕锷:剑刃。徊翔:本鸟盘旋飞行。 〔31〕耀颖:剑光闪耀。颖,刀的锋芒。 〔32〕雄飞:《后汉书·赵兴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33〕射牛斗:剑光直射天空。 〔34〕悍慓:轻捷勇猛。 〔35〕飙(biāo)风:暴风。 〔36〕陵厉:勇往直前,气势猛烈。 〔37〕绚练:疾速。夐(xiòng)绝:寥远。 〔38〕青天可倚: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 〔39〕白云可决:语出《庄子》。 〔40〕二龙:一双宝剑。 〔41〕七星:七星剑。 〔42〕朱干:红色大盾。逸势:超绝的气势。 〔43〕金奏:击钟奏乐。 〔44〕天轮:天的轮子。 〔45〕贯索:星宿名。 〔46〕雨汗:流汗,指惊心动魄。 〔47〕八佾(yì):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纵横皆八人。 〔48〕度曲:按谱奏乐。 〔49〕发机:拨动机关。 〔50〕连翩:连续不断。七纵:多次跳起。 〔51〕三:数度。 〔52〕蒨旆(qiàn pèi):鲜红的旗帜。襜(chān)襜:迎风飘动。 〔53〕彤庭:皇宫中庭。 〔54〕变见:变化、显现。 〔55〕离躐:逃跑。 〔56〕兰子之迭跃:见《列子·说符》。迭跃,跳起。 〔57〕仲由之自卫:仲由(子路)被杀于卫。 〔58〕百夫之特:才过百人。特,杰出。 〔59〕紫髯:紫色的胡须。 〔60〕洸(guāng)洸:威武之貌。 〔61〕率来宾:都来臣服。 〔62〕轻裾:轻薄的衣服。 〔63〕才人:宫廷女官。 〔64〕穆然:严肃恭敬。 〔65〕伶官:乐官。 〔66〕郑卫:指郑卫淫荡的乐舞。 〔67〕觇(chān):观看。 〔68〕俾(bì):使。 〔69〕激楚、结风:均古歌名,曲调高亢激越。 〔70〕发扬蹈厉:舞蹈时动作威武有力。 〔71〕佥:都。 〔72〕制:舞式。 鉴赏 乔潭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新唐书·元德秀传》中说他是梁人,师事元德秀。《唐摭言》中提到他是天宝十三年进士,为陆浑尉。他没有诗歌流传下来,《全唐文》载其赋七篇,记四篇。 《裴将军剑舞赋》中的裴将军当指裴旻,他善剑舞。《新唐书·艺文传》称“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文苑英华》载此赋首句作“后元年秋九月”,《唐文粹》作“元和年秋八月”,《全唐文》作“元和秋七月”。按唐无“后元年”,裴旻是睿宗时人,非“元和”可知。“元和”疑是“延和”之误。裴旻在睿宗延和元年,“尝与幽州都督孙佺北伐”(《新唐书·艺文传》),但史载这次北伐,唐军大败,佺亦被杀,与赋中所记献捷事不合,或旻另有北伐事,亦未可知。 剑舞作为一项艺术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项庄曾对项羽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但在文学作品中,这样酣畅淋漓地描写剑舞,纵横恣肆,铺采摛文,在乔潭之前,还未曾有过。 赋的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奋两阶之干羽”,写这次剑舞的背景;第二部分从“公于是乎贝胄朱 第二部分可以分作三层来欣赏,第一层到“左右交光”,写舞剑的人。第二层到“八佾为之惭颜”,写剑。第三层人剑合写。第一层,作者把裴将军随心而腾跃、应手而高扬的潇洒自如的剑术,描绘得肖如目前,尤其是“鹰扬”、“龙骧”两个比喻,形神兼备,用典而不露痕迹,产生了一个比表层的形象描绘更为丰富并有着想象余地的舞剑奇境。第二层撇开人,将目光集中到凌空飞舞的剑,似乎只见剑,不见人,但这寒光闪烁、风生虎吼的剑,正表现了裴将军献捷时那踌躇满志的精神风采。作者绘声绘色,穷态极形,赋予精湛的剑术以奇辞异彩,构成寻绎无际的艺术境界。尤其是作者融神话传说、想象幻想与眼前所见为一体,在宝剑从人间到天上的纵横驰骋中,获得一个超越舞剑本身的审美空间。这就把精湛剑术的发人遐思溢于笔端;又把剑舞对人们心灵的洗礼冲击形于言外。舞剑的奇观被描写得如此神采飞动,使人如临其境,心骇神悸,的确不凡。接着,“万夫为之雨汗,八佾为之惭颜”两句,通过观众的诚心倾服,从客观效果上衬托渲染了剑技之高超。第三层把目光落到将军身上,这是剑舞结束前的高潮时期,将军连翩七纵、瞬息三接。舞台上忽如红旗招展、彤庭生辉、热烈辉煌,忽而冷风飒飒、电闪雷鸣、灵怪奔窜。作者穷极想象,把剑技的各种情态,写得洪纤不漏、气吞大荒、生动可感,显示了其驾驭文字的非凡才力。 第三部分抒写作者观舞的感受,表达对裴将军之崇仰与歌颂。先用两个典故,一抑一扬,指明兰子之“技未雄”,子由之“舞未工”,鲜明衬托出将军之杰出过人。进而用作者的评述、观舞者之讴歌和天子的态度,层层深入揭示了将军剑舞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既显示了国家的威势,又能表达忠臣的诚心;可以“清边尘”、“威远夷”,使天下悦服归诚,实在是和“轻裾之伎女、长袖之才人”的艺舞不能同日而语的!不但如此,它还深深感动了天子,足以使朝政日新:天子斥退了郑卫妖女,告诉朝官,选择的宫女应当有军人的气质,教演乐舞应当显示军队的气势。决心用高亢激越、壮烈威武的歌舞熏陶人心,以助世风!至此,裴将军剑舞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作者于是用观舞者一致的赞语:此舞亘古未有,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这篇赋。 中国古代乐舞一体,“干戚羽旄谓之乐”(《礼记·乐记》),而且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乐舞的政治教化作用,所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同上)。乔潭此赋在主旨的深化方面,也未越此窠臼,它揭示的裴将军剑舞的精神指向,就在于对整个社会的民情风俗以至国家的安危治乱的巨大作用。就写作技巧上讲,此赋的精彩处在写舞剑一段,它笔路疏放,驰墨不羁,有许多铿锵有声的句子,也不乏缤纷绚烂的词藻。作者通过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形神兼具,将舞剑的千姿百态连缀成文,写得纵横开阖,波澜迭起,的确给人以奇观满目、剑风盈耳的美感。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