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感春赋 朱熹 |
释义 | 感春赋 触世途之幽险兮,揽余辔其安之?慨埋轮而絷马兮,指故山以为期。仰皇鉴之昭明兮,眷余衷其犹未替。抑重巽于既申兮〔1〕,徇耕野之初志。自余之既还归兮,毕藏英而发春。潜林庐以静处兮,阒蓬户其无人〔2〕。披尘编以年复兮,悟往哲之明训。嗒掩卷以忘言兮,纳遐情于方寸〔3〕。朝吾屣履而歌商兮,夕又赓之以清琴〔4〕。夫何千载之遥遥兮,乃独有会于余心。忽嘤鸣其悦豫兮,仰庭柯之葱蒨。悼芳月之既徂兮〔5〕,思美人而不见。彼美人之修嫭兮〔6〕,超独处乎明光。结丹霞以为绶兮,佩明月而为珰。怅佳辰之不可再兮,怀德音之不可忘。乐吾之乐兮,诚不可以终极。忧子之忧兮,孰知吾心之永伤? 注释 〔1〕巽:卑顺、谦让。申:同“伸”。 〔2〕阒(qù):阒寂,没有声音。 〔3〕方寸:心中。 〔4〕赓:继续。 〔5〕徂(cú):往,到。 〔6〕嫭(hù):美好。 鉴赏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孝宗时,为枢密院编修官,提举常平,后知台州,提点江西刑狱公事,屡为秘阁修撰,光宗时曾知漳州、潭州;宁宗时为焕章阁待制、侍讲。卒于庆元六年(1200),谥曰文。他一生著述,除注释古籍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百卷行世。文学上,他发展了理学家重道轻文的主张,而自身文学修养也较高。词文都有成就。存赋三篇,抒情言志,在南宋赋中亦有影响。他幼颖悟,有求道之志,一生致力于圣贤之道的发微阐释,而对仕宦之路则抱以淡漠的态度。他性情刚直,直言敢谏,其做官为学多有得罪,庆元二年(1196)在党争中被诬十罪,落职。这篇赋大约就作于此时,抒发他春日归乡后,潜心学术、修身养性、洁身自好的乐观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他面对春光而感青春华年已逝、理想追求落空的伤叹之情。 朱熹罢官还乡,远离官场,其轻松快乐的心境犹如大自然历经了秋冬的磨难、迎来了美好春天一般,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于周而复始的移易变迁中重现了,人的青春岁月却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仰视庭中那葱郁茂盛的树林,聆听上面莺雀愉悦安乐的嘤嘤鸣唱时,便引发出一种时光流逝、青春难再的悲哀与惆怅。春已归来,一切富有生命活力的美好事物重新充满生机,而自己却是芳月已去,追求落空。“思美人而不见”,指自己的理想不得实现。从曹植的《洛神赋》到李商隐的无题诗,以美人写美好的理想,象征所追求的境界,几乎形成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朱熹也以美人来写自己追求的境界,这是一种光伟俊洁人格的化身,她修长美丽,超然独立,光洁照人,以红霞为绶带,明月做鸣珰,净洁美好的装饰更显得她高洁脱俗。如此美好的追求志意,在世途蹉跎中竟化成泡影,于是“思美人而不见”的悲哀,“佳辰之不再”的惆怅,使他陷入深深伤痛之中,而这种伤痛又有谁理解呢?所以结句“孰知吾心之永伤”又引出一层没有知音,孤独寂寞的痛苦伤感之情,写得饱满酣畅。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