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杂诗(其八) 陶渊明 |
释义 | 杂诗(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原本不愿做官,甘心躬耕自资。但坚持躬耕的结果,却是饥寒交迫。于是他不禁哀伤,并且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发出质问。诗中充满无可奈何的愤愤不平的情绪。 陶渊明在四十二岁以前,几度因贫而仕,又由仕而隐,中间也几度接触过农业劳动。到四十二岁由彭泽解职归来后,就真正地过起“躬耕自资”的生活了。由于他认清了社会的污浊和政治的黑暗,所以他与官场的最后决裂,态度是坚决的。由于他亲自参加了农业生产,对劳动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他的“躬耕自资”也是非常自觉、非常甘心的。在这首诗的开头,诗人就写道:“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代耕”,指做官。《孟子·万章下》云:“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意思是,低级官员的俸禄,相当于耕种的收入,不耕而食,故称“代耕”。这两句诗是说,我压根儿就不想做官,我要从事的是种田织布的农业劳动。这里将他不愿做和乐意做的事情说得很分明。在诗人初期参加生产劳动时所写的诗篇中,一直流露出对这种躬耕生活的喜悦和欣慰,并且认为“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有时纵令感到有些辛苦,但也不愿改变初衷,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但是到了五十岁前后,也就是写作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对自己的躬耕生活感到不安,而且慨叹起来了。为什么呢?这首诗接着写道:“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替”,中辍,废止。诗人说,亲自耕作,也从未中断过,但仍要受冻挨饿,以酒糟谷糠糊口。看来,陶渊明此时的生活已进入困境。 接着,诗篇宕开一步,为了说明这种困境,诗人对他最卑微的生活要求作了一番表白:“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以应阳。”“满腹”见《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是说偃鼠在河边饮水,喝饱肚子就够了,这里用来比喻没有过分的要求。“大布”,即粗布。“ 这首诗全用赋的手法直摅胸臆,但行文跌宕,使所抒发的情感几经波澜,最后形成高潮。语言质朴自然,接近口语,正适合这种直摅胸臆的需要。整首诗的风格近似于其著名的《饮酒》组诗。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