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权舆 诗经 | |||||||||||||||||||||
释义 | 风·秦风 权舆
注释 〔1〕於(wū):同“呜”,叹词。於我乎:即“呜呼我”(用高亨说)。 〔2〕夏:大。夏屋:大屋。渠渠:高大的样子。 〔3〕于:借为“吁”。吁嗟:叹词。 〔4〕权舆:开始,当初。 〔5〕簋(guǐ):古代食器,圆足、两耳,也有四耳方座、带盖的。青铜或陶制。 鉴赏 这是一首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留恋当年生活而自伤的诗。诗虽有短短两章,每章又仅仅有五句,但却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没落贵族的形象。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奴隶制开始走向崩溃,新兴地主阶级正在走向历史舞台。奴隶主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渐消亡,世袭制正在废除,政治上的特权也不复存在。面对历史的大潮,他们只有哀叹而已。重温昔日的“红楼之梦”,他们哀叹“於我乎”,哀叹往日失去的天堂。从前,他们靠着贵族的特权,世袭的禄位,祖传下来的土地、奴隶,“不稼不穑”,“不狩不猎”,整天过着十足的吸血鬼生活。他们住的是高楼大厦(“夏屋渠渠”),吃的是每顿四碗打底(“每食四簋”)的美味佳肴。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哀叹“于嗟乎”,哀叹今不如昔(“不承权舆”)。他们没落了,他们失去了昔日的天堂。一夜之间,他们成了不名一文的穷光蛋,生活上没了保障。他们连糊口都成了问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今也没食无余”),甚至还要饿肚子(“今也每食不饱”)。在一章短短的五句中,竟然有两句描写他们的哀叹,可谓长叹复短叹。 历史上一切没落的剥削阶级都是这样,没落贵族阶级的思想情绪,代表了一切没落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情绪。“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只能在重温昔日的旧梦中得到一点可怜的精神满足。他们越是怀念过去,也就更加增添现实的痛楚感,他们将永远轮回于怀旧——痛楚——怀旧的恶性循环中。他们的下场只有两个:一个是像岸边的贝壳一样,被大海默默地抛弃;一个是由于憎恨的累积而变成复辟狂,正因为越发疯狂因而下场也更加可悲。也有人说这首诗是秦国人民讽刺秦康公的诗,恐未必正确。因为住“夏屋渠渠”、吃“每食四簋”的人绝不是奴隶和平民,而是奴隶主贵族。从诗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绪看,是没落贵族的怀旧情绪,而不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 诗为叠咏体。两章在意义上是平行的,内容则是前后互补。前一章说从前住的是“夏屋渠渠”,后一章说吃的是“每食四簋”,两章合起来正好说的是从前吃的和住的。吃住问题最能代表人生的富裕程度和享乐程度,所以贵族阶级在感叹今不如昔时,往往拿吃住做对比。与诗的内容相适应,本诗采用了咏叹的修辞手法,充分揭示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哀怨的思想感情。《诗经》的语言,对汉语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产生了成千上万的新词和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本诗中“权舆”一词就是这样。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