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念奴娇 姜夔 |
释义 | 念奴娇 予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鉴赏 姜夔为人清高,他的同时代人称他“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陈郁《藏一话腴》),后人读他的词,认为是“一洗华靡,独标清绮,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郭麐《灵芬馆词话》),甚至有“幽韵冷香”(刘熙载《艺概》)之评。由于襟怀高洁,行近隐逸,读其咏物之作,可见姜夔所爱,常在梅荷二花。梅荷虽有冬夏之异,但前者斗风傲雪而不屈,后者出污泥而不染,都堪称孤高有节,这首《念奴娇》在写景状物之中,便流露了作者的情怀襟抱。 词序颇长,前面追述湘中之游,后面益以浙中之盛,所说均在于荷花。作者说,当年作客武陵(今湖南常德),在荆湖北路提点行狱的官署所在地,“古城野水,乔木参天”的环境,使他常起游兴,尤爱荡舟,靠近荷花饮酒,面对幽景,心意亦闲。秋水干竭之时,见荷叶离地有近一丈之高(寻,八尺),游览者排列着坐于其下,像伞盖般的荷叶挡住了阳光,清风缓吹,荷叶如绿云摆动,有时于缝隙中窥见人与小舟,颇得其乐。来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之后,多次得以徜徉荷花中,又继而游览杭州,夜泛西湖,更感景色奇绝。作者由湘而浙,均深感荷花可爱,故写成这首词。整篇小序侧重于描绘环境,这样就能使词集中写荷,且亦荷亦人,以寄身世。 “闹红一舸”,词人以破空而来之笔写泛舟赏荷之举,“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击水之时,对对鸳鸯与船儿做伴。“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这许许多多水塘(三十六陂是虚解,非实地。陂,池塘)尚是人迹未到,只见水叶风荷无数(李贺《苏小小墓》“风为裳,水为珮”,写美人装饰,这里指荷叶、荷花)。“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翠绿的荷叶散发出清凉,荷花似美人的脸,酒意才消,尚带微红,当水草上洒上细雨之时,荷花、荷叶就为之增色了。“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荷花摇动,似美人的笑容,带着凉意的清香被写入了诗句。上片写荷之盛,下片转写其衰。“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日暮之时,青青的荷叶像伞一样亭亭耸立着,像美人般的荷花,尚未见到情人,怎么忍心凌波而去呢?这里用拟人写法曲折地写荷花将残。“凌波”,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女子步履轻盈。“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就怕像舞衣般的荷花花瓣易于凋零,这时愁思伴着西风来到南浦这送别之地了。“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因盛时已去,花容已难于留人,此时,连垂荫的大柳树、吞吐浪花的大鱼,都知道劝人留步花间。“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而游人呢?虽因日暮而不得不归,但几回游赏,沿着水畔踏着归路回去时,总会想起那田田的荷叶来(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盛时的“水佩风裳无数”,衰时又剩多少呢? 姜夔在人们心目中似闲云野鹤,确实,他不是汲汲于功名的人,但并非没有怀才不遇之感,“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之九),因此常咏物而兼寄怀。这首《念奴娇》之咏荷,在盛衰对照,写众芳零落之时,隐隐寄寓了美人迟暮之感,因而读者可以体味由此生发出的作者身世之叹。 与之相应,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很值得称道。首先,写荷并不侧重于描形而是传神,在不粘不脱之中,通过应用拟人手法,给人以亦花亦人之感,从而诱发读者较为宽泛的联想。咏物之作,高者传神,次者描形,姜夔确不失为此中高手,词中不见直接写形、写色之句,却用拟人手法,以“水佩风裳”“玉容”“嫣然”“冷香”“亭亭”“凌波”“舞衣”等语,传递荷之“态”与“神”,不是画工之笔而有“化工”之妙。而“争忍凌波去”“舞衣寒易落”等语,由花而美人、而作者,使人悟到“心事只凄凉”之叹。其次,作者避直而取曲,非平面而立体,收创意新奇、清超绝伦之效。词中不是直写荷花的幽香,而是以“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取曲”的一例。又如不直接说荷花将残,却委婉出以“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这是又一例。荷花衰残,魅力自减,词以“高柳”“老鱼”的主动相留来侧写;又以归途中“田田多少”的萦念来逆写,这样的多角度确使荷花形象和人的感情更为鲜明、丰满,既反复缠绵,又新奇有致。读罢此词,我们并无“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生机蓬勃的印象,而是一种由审美静观带来的远寂清旷之感,而这,正体现了姜夔词一贯的特有的风神。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