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头秋风辞 晁补之 |
释义 | 江头秋风辞 洛阳客,后车结驷传烛食〔1〕,人生富贵不易得。江头秋风旦夕起,胡为翩翩洛阳陌?洛阳陌,吹尘埃;江头树,安在哉!秋风起,菱花开〔2〕,鲈鱼肥〔3〕,归去来〔4〕。 注释 〔1〕后车:副车,侍从之车。结驷:四匹马并辔驾一车。传烛食:传烛赐食。寒食节前后三日不生火,只吃现成的冷食。皇帝有时破例赐火给他喜爱的臣子,以表示恩宠。 〔2〕菱花:菱角花。 〔3〕鲈鱼肥:暗用张翰避祸归隐的典故。见《世说新语》。 〔4〕归去来:陶渊明辞彭泽县令归隐后所作的《归去来辞》中的成句,归去之意。来:语气词。 鉴赏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幼豪迈,英爽不群,七岁能属文,日诵千言”(张耒《晁无咎墓志铭》)。元丰二年进士及第。曾任著作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与扬州、湖州等地地方官。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因受党争牵连而被贬官。宋徽宗赵佶即位,曾一度回京任吏部郎中。崇宁初年,蔡京专权,晁补之被打成“元祐奸党”,再次遭到贬黜。他在金乡县东皋修归来园一座,“其居室庐园圃,悉取渊明《归去来辞》以名之”(同上),自号归来子。大观三年(1109),出党籍,后知泗州,于大观四年死于任所。有《鸡肋集》传世。 晁补之诗、词、文均有颇深的造诣。诗以俊逸为人所称道;词风豪迈,接近苏轼;苏轼“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宋史·晁补之传》);尤精于骚学,惜所编集的《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均佚,仅存序各一篇。他写的赋多为抒情言志之作,《求志赋》、《北渚亭赋》、《江头秋风辞》等堪为代表作。 《江头秋风辞》当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与崇宁元年之间,即公元1101至1102年间。1100年,24岁的宋哲宗赵煦死后,围绕着是否立18岁的端王赵佶为皇帝,新旧党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尽管次年赵佶当了皇帝(徽宗),但矛盾并未解决。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晁补之被“召为著作郎。俄迁尚书吏部员外郎,除哲宗实录院检讨官,改礼部郎中,又改神宗国史编修官。公皆以非才,辞避再三,不允;又力请外官,复留以为吏部郎中”。(张耒《晁无咎墓志铭》)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愈演愈烈。晁补之厌恶这种现实,不愿再卷进这种漩涡中去,渴望归隐田园,避祸全身。在这篇赋里可以说是艺术形象地表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情感。 “洛阳客,后车结驷传烛食,人生富贵不易得。”洛阳是东汉时的国都。宋都汴京,洛阳是陪都。这里极力刻画洛阳客的富贵显赫。辞赋多用事,以适应其典雅的要求。“后车结驷”,极言其富。孔子最富有的弟子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享聘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无一不分庭与之抗礼。孔子之名也因此布扬于天下。“传烛食”,极言其贵。在封建社会里,得到皇帝的恩宠,是世俗人们心目中人生的最大荣幸。寒食节能得到天子传烛赐食的,只能是皇帝的宠臣,唐代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飞入五侯家。”东汉桓帝刘志同一日封宦官单超等五人为侯,世称五侯。韩翃借汉指唐,讽刺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日乱。晁补之化用这个典故,在极言其贵的同时,显然富有讽刺宋代新旧党争中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之意。“人生富贵不易得”一句,“富”字紧承“后车结驷”,“贵”字紧承“传烛食”,衔接紧密,前后连贯。从字面上看似乎有赞叹羡慕之情,其实却暗含讽刺轻鄙之意。晁补之是苏门学十之一,同苏轼一样,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熏陶。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汉代负有时望的清高的士大夫,极其鄙视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而获得富贵的人,自称“清流”,而把一些品格卑污诸如宦官之流视为“黑浊”。庄子则以神龟自况,宁曳尾于泥泞之中,而不愿“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庄子·秋水》)。鄙视厌弃之情,而以赞叹羡慕之词句出之,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卓越艺术才能。 “江头秋风旦夕起,胡为翩翩洛阳陌?”金风萧瑟,燕雁南飞,草木摇落,游子思归。作者巧妙地用形容欣喜自得样子的“翩翩”一词,上与“胡为”相连,下接“洛阳陌”,以反诘的语气,表达出一种迫切的辞官归隐之情:他怎么还能欣喜自得地漫步于洛阳街头!紧接着用连珠格的修辞手法,写下四个节奏短促的三字句:“洛阳陌,吹尘埃;江头树,安在哉!”既渲染了一种紧迫的气氛,又造成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秋天到来,尘埃被风卷起,江头大树都隐没在漫天风沙中,洛阳决不可久留。这与其说是因秋风起而思归去,不如说是预感到朝廷里新旧党争,旦夕即将爆发,京城又会笼罩在一派乌烟瘴气、黑暗混乱之中,身家性命难保,必须赶快辞官退隐,离开洛阳。这里是借洛阳指汴京。作者匠心独运,把自然气候与政治气候融而为一,语义双关,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秋风起,菱花开,鲈鱼肥,归去来。”尽管晁补之具有“性刚且果敢,勇于为义”(张耒《晁无咎墓志铭》)的品德,但由于他仕途坎坷的经历,回首绍圣年间被贬黜的情景,不免心有余悸,不寒而栗。而今再次面对新旧党争的现实,“儒冠误身”,“功名浪语”(《摸鱼儿·东皋寓居》)的愤慨和无可奈何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在此情形下,自然就会想起张翰见机归隐,避祸全身的故事,当然也就更加向往陶潜辞官躬耕,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种思想情感完全融化在“秋风”、“菱花”、“鲈鱼肥”的画面里,并鲜明地表现出来。 在封建社会里的士大夫阶层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未必毫无积极意义,因此,苛责晁补之软弱消极,无视具体的历史环境,也未必是恰当的。更何况在归来园,“其讲学至老不废”(张耒《晁无咎墓志铭》)呢。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