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绸缪 诗经 |
释义 | 绸缪 《诗经·唐风》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鉴赏 这是一首贺新婚、闹新房的诗。 《诗经》中有不少礼俗诗,这些诗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代的各种习俗。其中贺新婚的诗特别有趣,饶有风味。比如《樛木》诗,以葛藟附樛木比喻女子嫁给“君子”,祝贺新郎新娘快乐,并祈求上天降福给他。《桃夭》是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丽。《鹊巢》也是贺新娘的,诗人唱道:“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子来接她。”这些诗都用比兴手法,以重章叠句、回环反复的咏唱来表现一种热烈而欢乐的情感。如果把这几首诗同《绸缪》作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它们题材相同,手法类似,但在风格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热烈而庄重,后者则活泼而戏谑;前者文辞典雅严整,后者则质朴粗犷。显然,前者是经过精心加工修饰的,而后者却是民间闹新房时的口头创作,比较原始,接近口语。 这诗凡三章,每章均以稍作变化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起兴。人们要问,新婚为什么要用捆扎柴草和天上的星星起兴呢?原来,周代的风俗习惯是:婚礼必在三星始现的黄昏时分举行,而且必定束薪为炬,束刍喂马,迎娶新娘。“绸缪束薪”是婚礼用物,“三星在天”是结婚时间。所以,柴草和星星之兴既烘托了婚娶礼俗的典型环境和气氛,也揭示了诗的内容主题。紧接着兴句的是一连串戏谑性的问句:今天夜里是什么日子?见到爱人心里喜欢不喜欢?这么好的丈夫(妻子),你今晚怎么对待他?一章问新娘,二章问男女双方,三章再问新郎。毫无疑义,这些问题是大可不必问的,不必问而故意问之,显然是出于戏谑。开玩笑,造成了闹新房热烈欢乐的气氛。《抱朴子·疾谬篇》云:“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绸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这段话和《绸缪》不正可以互为印证吗?其实这首诗的可爱之处,正在于它的直率而粗犷。朴实无华的诗句,近似于口语的咏唱,纯如处子,质似璞玉,把当时的民俗形象地再现在读者眼前。如此充满生活情趣、接近当时生活现实的诗作应该说是很可宝贵的。 有趣的是,对这首诗的解说历来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诗中反映的是洞房花烛夜,新婚夫妇的内心独白:妻子看着新夫婿,满心喜欢,真不知如何打发这新婚之夜;丈夫打量着美丽的新娘,情不自禁,竟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爱恋之情。诚哉,诗无达诂!当我们的欣赏思绪沿着这一条路延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又是一幅怎样美妙动人的场景呢?也许这正是《绸缪》一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