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枝 孙光宪 |
释义 | 竹枝 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鉴赏 《竹枝》本是巴渝(今四川东部)地区的民歌,有和声,七字为句。每句破四字,和云“竹枝”,末和云“女儿”。唐代诗人刘禹锡颇为欣赏《竹枝》,说它“含思宛转”,犹如春秋时代卫国淇水、濮水流域的民歌那样优美。他并不满足于原来的《竹枝》俚歌,在学习屈原《九歌》的基础上,又创作了新的《竹枝词》,盛行于贞元和元和年间。 孙光宪在荆南(今湖北江陵地区)做官时,写了两首《竹枝词》,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反映的是我国南方的风貌,写得古朴典雅,真实自然,仍然保持《竹枝》民歌的特色。 在我国古代,有些船商,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家就安在船上,随船飘泊,四海为家。作者在这首词里反映船商的生活,是另一种情况。此作写的船主是有固定住所的人,与在船上安家的行商显然不同。它描绘的是江边船商生活的一个侧面。作品不是写商人张帆远行,而是写商人远行船归,在家小歇的情景。词作第一句,即陡然破题,描写船商春天的生活景象。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的黄金季节,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气候温和,风景宜人。不过,这是对春天一般景象的描写。而词作描写春天江边船商的生活,却别有一番风味。 一、二两句,写船商门前。河塘里碧波荡漾,白盛开;船商父女,大约由于在外行船营生,是十分劳累的了,他们已经上岸回家休息。所以,岸上、船里都了无人影,只有小艇(小船)倾斜地横泊在江边。“岸上无人小艇斜”一句,说明江面风平浪静,小船才能够斜泊在江边。这两句,展现的天地并不算大,词人采用由近及远的写法,先写门前河塘里碧波荡漾,白盛开;再写岸上寂静无人,小船斜泊江边。虽然着墨不多,但把船商生活的淡雅素朴、静谧恬适的意境,逼真地描绘出来了。这好像是一幅素描画,作者把自己亲眼目睹的景象,真实地摹写出来,就成为一幅得天独厚的杰作。这种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的确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令人玩味,令人神往。“小艇斜”的“斜”字,用得颇活,只此一字,就把江水平静、小船横斜停泊的景象,真切地描绘出来了。“斜”字,可谓是这句词的词眼。 在这首词里,船主始终没有露面,主人的女儿,是唯一同读者见面的人。由于她的出现,就给词作增添许多生气和情趣。她在干什么呢?可能她在家里做点针线活,一边稍事休息,只是在夜幕即将降临的时候,才端着剩饭剩菜,来到江边,喂饲觅食的乌鸦。词作最后两句,即描绘出这样一幅颇有情趣的“商女饲鸦图”。“经过”,是指商女经过岸上,来到江边。第二句写“岸上无人”,第三句写“商女经过”,打破了一天的沉寂,使寂静的气氛突然活跃起来。为何商女在“江欲暮”时才出来“散抛残食饲神鸦”呢?这里有个生活常识问题。古代人烟稀少,鸟兽甚多,鸟兽常常出没人群,与人类为伍。以乌鸦来说,它们经常在傍晚夜幕即将拉下的黄昏时刻,才成群结队地纷纷飞到人们居住的地方觅食。这正是商女在“江欲暮”的时候,“散抛残食饲神鸦”的原因。“散抛”二字用得很有分寸,很有讲究。商女不是把“残食”放在一处,而是抛散开来,这说明觅食的乌鸦并非只是一只,而是众多的一片。这样把“残食”抛开,许多乌鸦都能吃到,免得人为地造成多寡不均,引起乌鸦的矛盾、斗殴。这种细节描写,看起来似乎不关紧要,但是使用了这两个字,就使商女饲鸦的举止神情毕露,并增加了词作的真实感。 可以看到,在这张“商女饲鸦图”的画面里,还保留着古代人民的迷信色彩。当时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理解,因而往往把它们视为神灵显威的表现。词作写商女把乌鸦当作“神鸦”喂饲,正是这种迷信思想的反映。这种现象在作品里出现不仅无伤大雅,反而给作品增添了时代的气息。 在艺术技巧方面,此作是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把商女饲鸦的鲜明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前两句,是为写后两句的衬托之笔。前两句写船商门前河塘碧波荡漾、白盛开的环境,江岸静悄悄,了无人影,船上空无一人,小船静静地在江边斜泊的气氛。作者渲染江里、岸上这种一片寂静的气氛,以及这种环境描写,都是为了烘托商女饲鸦的形象,商女过的是同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作者在词里没有写其父的活动,自然是为了更加集中地突出商女的形象,这是其一。其二,这首小词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描绘出两种不同的景致。前两句描绘的是静景,后两句描绘的是动景。这种前静后动的描写,就构成两幅优美的图画,前幅为优美的风景素描画,后幅则为古朴典雅的“商女饲鸦图”。这两幅画各有千秋,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正是由于这两种不同的画面,才使船商的生活显得异常宁静恬适、饶有情趣。 刘禹锡发展了《竹枝词》,赋予《竹枝》民歌以新的生命,他是有贡献的。但他所写的《竹枝词》与孙光宪这首词相比,就显得比较婉丽,文人气太重,缺乏《竹枝》民歌那种纯厚质朴的气息,不如孙光宪这首词具有优美的意境、浓郁的诗情画意。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