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行露 诗经
释义

行露

《诗经·召南》

厌浥行露〔1〕,岂不夙夜〔2〕?谓行多露〔3〕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4〕,何以速我狱〔5〕?虽速我狱,室家不足〔6〕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汝从!

注释

〔1〕厌浥(yì):潮湿貌。行(hánɡ):道路。

〔2〕岂:“岂有”,反诘之词。夙夜:黎明时分。

〔3〕谓:以。

〔4〕女:通“汝”,你。家:家室,指妻子。

〔5〕速:召,致使。狱:狱讼,即打官司。

〔6〕室家:这里用作动词,指娶为妻子。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坚决不嫁给一个已婚恶棍,虽受到狱讼的威逼,也坚强不屈,表现了古代女子反抗强暴、维护爱情尊严的精神。在《诗经》时代,礼教对妇女的统治还不像后世那么严酷,婚姻的家长专制权也才开始树立,原始的婚姻遗风广为存在,女性尚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意识。因此,反对父母逼嫁、反抗丈夫压迫、反抗强暴侵凌的诗歌都时有出现,如《邶风·柏舟》《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名篇,都是例证。由此也可看出,这首诗的主题的时代意义。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首先是全用比兴形象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耐人寻味。首章先写露水沾湿道路,渲染出衰凄飒厉的环境,给读者一种路难行、前途莫测的体验。接着写一个女子摸黑冒着露水的湿濡寒凉而艰难前行。从环境衬托中表现出她的处境,也表现出她的勇敢与顽强,读者被引入紧张而同情的境界。首句对二、三句说,是兴句,而它的兴象与二、三句组合,又构成了全诗的兴象,为下两章诗所写的女子的声色俱厉的反抗渲染了气氛,就像一出斗争激烈的戏剧序幕和背景。《毛传》在此章下注明“兴也”,是中肯的。宋人王柏说此章与全诗“意全不贯”,遂疑为窜入文字。这是由于他没有注意到兴象的意义,而产生了不应有的疑虑。

二、三章是诗的主干,诗人在每章的开端都先用比兴形象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主人公的憎恶之情,以及强烈的反抗心理,都通过这些内容丰富的比兴形象曲曲传出,甚至事变的原委,也可从中探出消息。雀无角,鼠无牙,天然如此。诗人用“谁谓”反诘一句,对物的常态表示怀疑与否定,认为雀应有角,鼠当有牙。这是诗人在遇到本不应发生而竟发生了的事变中,所产生的奇情幻想,也是诗人对追婚的恶棍极端愤恨、厌恶时所创造的比兴形象。从修辞方面讲,当属曲喻的一种。穿牖啮物的雀与鼠,常在人无防范时偷袭破坏,身体不大却能量不小,人人厌恶憎恨却又难以驱逐,与社会上的小人恶棍何其相似。诗人在恶棍采用卑鄙手段相逼的形势下,产生联想,形成诗的意象,凝聚为诗的比兴形象。从这个形象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像雀鼠一样的恶棍,瞒着妻子,窜到一位女子的家,用哄骗手段向女方父母求婚,贪财的父母可能答应了婚事。当女子发现他已有妻子时,便坚决不嫁,这时恶棍便以狱讼相逼。诗人以“谁谓女无家”一句严词质问,揭露其谎言,以维护爱情的尊严。又一句“何以速我狱”?理直气壮地批判了恶棍的无理,以雀鼠代称逼婚恶棍,是很恰当的比喻。以“无角”“无牙”兴“无家”,是内涵丰富的兴象。比兴有机地结合,构成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其次,多用反诘句式,增强诗的形象性,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诗人的愤激情绪也得以充分表达,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