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茶赋 顾况
释义

茶赋

顾况

稽天地之不平兮〔1〕,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2〕。惜下国之偏多〔3〕,嗟上林之不生〔4〕

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5〕,赐名臣、留上客;谷莺啭、宫女〔6〕,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7〕。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

滋饭蔬之精素〔8〕,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9〕,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10〕,飞锡云中至〔11〕。此茶下被于幽人也〔12〕

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13〕?”可怜翠涧阴,中有碧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14〕;轻烟细沫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15〕,怀中赠橘〔16〕,虽神秘而焉求?

注释

〔1〕稽:考;计。又:通“乩”,意为卜问。

〔2〕糅:混合。

〔3〕下国:此泛指南方。

〔4〕上林:苑名。

〔5〕开:除、释。灵液:酒。开灵液,意即解酒。

〔6〕:同“颦”,皱眉。

〔7〕恒品:常有的物品。

〔8〕滋:增益。

〔9〕发:开启。

〔10〕乘槎:神话,见《博物志》。

〔11〕飞锡:僧人往来。

〔12〕幽人:隐者。

〔13〕“不知”两句:见《诗经·王风·黍离》。

〔14〕“舒铁”两句:分别指优质精美的煎茶和沏茶器皿。

〔15〕梦里还钱:事见《异苑》。

〔16〕怀中赠橘:事见《续搜神记》。

鉴赏

顾况(?—806后),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肃宗至德二年(757)进士,曾官著作郎。“能为歌诗,性诙谐,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必戏侮之……”(《旧唐书·顾况传》)终因此被劾,贬饶州司户。晚年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他关心民生疾苦,作诗注重“声教”,积极反映现实;敢于大胆尝试,富有创造精神,多用口语,不避俚俗,句法长短错杂,诗风平易流畅,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原有集,今已佚,明人辑有《华阳集》。存赋三篇,除《茶赋》外,尚有《高祖受命造唐赋》和《莽墟赋》。

自《诗经》以还,“鸟兽草木”就多为文人所吟诵。咏物篇什,俯拾即是,难以计数,但写茶者却不多见。然而就茶的起源、流传,它的特性及其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看,却是不该被文学家们忽视的。中国是世界上产茶最早的国家,相传神农氏已开始制茶。最早的两部小学著作《尔雅》和《说文》对茶都有记载。《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等书中都有关于茶的故事传说。大约到唐时,饮茶之风已经由南向北遍及全国,并产生了第一部系统论述茶的理论著作——陆羽的《茶经》。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茶曾作为特殊的使者,沿着丝绸之路西进欧洲,又跨越大海东入日本,对世界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茶是一种特殊的饮料,对人类生活有重要价值。唐代裴汶《茶述》云:“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日本茶祖荣西禅师(1141—1215)《吃茶养生记》云:“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因此,自古以来它就受到人们的特殊钟爱。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云:“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完全堪与另一珍贵饮料——酒相媲美。只不过两者的特性有所不同而已。或如陆羽所说:“蠲忧念,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经·饮》)两者各擅其美,互有所长。非常有趣的是,唐代还出现了不少比较茶酒的差别而且争论优劣高低的民间文学。如敦煌出土的唐人故事赋《茶酒论》。这篇作品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诘难的方式表现茶与酒的互相争奇夸功。另外,布依族和藏族也流传有《茶和酒》、《茶酒夸功》两篇寓言体民间文学,其内容与《茶酒论》相似。可见,茶和酒一样在我国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特别而重要的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古往今来咏酒之作多得似乎比饮酒之人尚多,而写茶之篇却又少得仿佛比不喝茶之人还少。唯其如此,顾况这篇以茶为素材的作品,自应受到我们的“另眼相看”。

顾况之前,仅见晋代杜育有篇《荈赋》。荈(chuǎn),茶也。从内容看,杜文只是客观地铺叙茶的生长、采集和煮制。而顾况则不同,他主要是描写茶与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与此同时,汲取六朝小赋的抒情特长,婉曲地抒发了自己隐逸山林、宁静淡泊的思想情感。这大概有二个原因。顾况一生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晚年归隐茅山(今江苏镇江附近)。而茅山自东汉以来就是一个道教中心,并且盛产茶叶。所以,很可能《茶赋》即作于此时此地。顾况自号华阳真逸,可见他的志趣自然是清静恬淡的,他把这样的感情色彩皴染到了作品上。此其一。其二,从描写对象看,由于茶具有前述特性,所以人们都把饮茶视为“俭素”,是所谓的“素业”(见《太平御览·茶》)。《封氏闻见录·饮茶》云:饮茶习俗由南到北的形成与学禅有直接关系。另外,著名的日本茶道也正是饮茶风俗的禅化。据此可以说,茶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宁静无为、清心淡泊。

此赋是短章小制,仅二百余言,但其艺术构思则颇具特色。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开篇赞叹造化孕育“灵物”;结尾曲传清静淡泊情怀。中间两层以对比方式分别铺陈茶的“上达天子”和“下被幽人”。而从内在联系看,这两层实为一宾一主,即“上达天子”是宾,“下被幽人”是主。前者是后者的反衬,后者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所在。作者以“幽人”自况,从而为下文抒情写志张本。

一般认为文赋肇始于晚唐杜牧(如《阿房宫赋》),而成熟于北宋苏轼(如《赤壁赋》)。但是,我们发现《茶赋》这种作品已经具有文赋的雏形了。譬如,从句式、字数和押韵角度看,篇中至少有“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此茶下被于幽人也”和“虽神秘而焉求”诸句是典型的散文句子。后一句虽入韵,但就其与邻句的关系看,仍是单行只句,并且韵脚用字与前面重复。赋的体式有一个演变过程,有人把它描述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见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细加考察,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文赋在某些方面是对古赋的复归,因为文赋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骈散相间,而这也正是早期古赋的一个特点。文赋是受中唐散文界的复古即古文运动影响而出现的,顾况正是那一时期的人,他的创作受其影响当属自然。另外,前已提及,顾况在文学创作上是颇具创新精神的。因此,从赋史的角度看,可以说,《茶赋》这种作品远绍两汉古赋之遗范,后启唐宋文赋之先河,它是介于俳赋、律赋和文赋之间的过渡性作品。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9: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