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州慢 张元幹 |
释义 | 石州慢 己酉秋,吴兴舟中作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这一年,女真统治者的兵马又大举侵宋。高宗赵构先是从扬州过江逃至临安(今杭州),到了秋天,金兵又渡江南侵。在这国事危急之际,高宗只顾逃离临安至越州(今浙江绍兴),后来又转移至明州(今浙江宁波)。此时,张元幹正在吴兴(今浙江湖州)避难。他怀着对金兵猖狂入侵的极大愤慨和“壮志深忧国”的满腔悲愤,写下了这篇动人的词章。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由景及情,展现了一幅秋日雨后、湖面月下的苍茫凄切的画面。开头三句写自然景色,一场秋风急雨,惊散了傍晚的乌鸦;雨后,天色豁然明朗,一轮清冷的月亮高挂在天空。接着由景及人,写作者泛舟湖上所见的岸边景物:“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在暮色迷茫中,岸上人家宅园的柳枝稀疏,景色已模糊不清。只见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忽明忽灭。“夜帆风驶”三句,词人又把笔锋转到写湖面的景色。作者驾舟扬帆在烟波茫茫的湖面上,夜色一片朦胧,耳边只听到秋风吹动水中杂乱的菰蒲而发出的凄切的声响。这里词人体物极为细微,上写眼见之小景,此言耳闻之细声,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刻画的境界更显得清冷寂寥。 “梦断”二句承上,进一层写景中人的心绪。在梦断酒醒后,孤独地依偎在高耸的桅杆旁边,内心蕴藏着无比深沉的悲愁。这里人物的心情,是否是为个人长期漂泊而犯愁呢?看来并不是这样,那么,具体的思想感情指什么呢?词人没有明写,正是为下片完全抒情蓄势。 下片直抒胸臆,词人郁积在胸中的满腔悲愤,喷薄而出,一气呵成。“心折”比喻伤心至极。南朝诗人江淹的《别赋》里,用“心折骨惊”来形容离别的伤心。作者用“心折”是为国事而伤悲。他在《建炎感事》诗中说:“三吴素轻浮,伤弓更心折。”换头“心折”一句,既是承上,又是启下。“长庚光怒”三句,写出了国事危急的严重局势。一方面南宋小朝廷出现了叛乱。在建炎三年三月,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宋高宗传位太子,后失败被杀。同时,各地农民起义的斗争也风起云涌。另一方面,金兵猖狂南侵,南宋朝廷无法抵御,高宗逃亡飘泊于江海之间。在这内忧外患严重的危难时刻,天空的长庚星(即金星,又名太白星,古代认为主兵戈之事)如今似乎放射出愤怒的光芒,壮志忧国的词人怎能不感到“心折”呢?“欲挽”二句,大声疾呼,豪气浮纸。这是作者爱国抱负的直接抒发。杜甫在《洗兵马》诗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这里是说用天河水来洗净中原地区人民惨遭屠杀的血污,反映了词人欲击退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这种慷慨悲壮的音调,使无数的爱国词人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之“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显然是受到张元幹爱国词作的影响。 “两宫何处”三句,进一步抒发作者伤时忧国的悲愤。“两宫”,指宋徽宗、钦宗。靖康二年(1127),两帝被金兵掳去,北宋灭亡。这幕沉痛的历史悲剧,正是由于北宋王朝的极度腐败以及对金屈辱求和的必然结果。张元幹在《建炎感事》诗中说到了这一点:“议和其祸胎,割地亦覆辙。”这是十分沉痛的历史教训。可是,眼前的形势又如何呢?南宋小朝廷仍然处在金兵的严重威胁之下,南宋与金的边界只隔了一条长江。面临着这种严峻的现实,作者的抗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怎能不使他感到忧心如焚呢?在这里词人运用了“唾壶”的典故。《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王处仲所吟咏的是曹操《龟虽寿》的诗句。词人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虽有“一战灭胡尘”的壮志,但也不过和王处仲那样,白白地击碎唾壶,空下决心而已。这样更进一层抒发了作者悲壮激越的心情。 最后“万里想龙沙”二句直写词人在江浙一带漂泊避乱,但想到宋徽宗、钦宗囚禁在遥隔万里的塞外沙漠地区,情不自禁地为国事多艰、君王遭难而痛哭流涕。“龙沙”,白龙堆沙漠,泛指西北塞外,这里借指宋徽宗、钦宗囚禁之地。“万里想龙沙”,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金错刀行》诗中所写“一片丹心报天子”一样,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表现的对君主的忠心。末句以痛语作结,更显得其爱国之情的悲切、深沉。 这首《石州慢》是作者从前期“绮罗香泽”的情调转变为寄慨国事的慷慨悲壮之音的代表作。全词语言豪壮遒劲而又流畅通达,侧重写景抒情而又兼叙事议论,构成了豪迈悲壮的艺术风格。全词用仄声韵,上片五个入声韵:月、灭、咽、绝。下片五个入声韵:折、獗、血、缺、越。这些短促的音节,有助于表现悲愤的思想感情,使音调更加慷慨激昂、沉郁悲壮,读之令人感奋。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