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江上 王士禛
释义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鉴赏

这首七绝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写深秋渡江所见景色。据王丹麓《今世说》记载:“阮亭(士禛号)为同考(当时作者充江南乡试考试官),至白门(指南京)。夜鼓柁行大江中,漏下将尽,始抵燕子矶。王兴发欲登,会天雨新霁,林木萧飒,江涛喷涌,与山谷相应答。从者顾视色动,王径持束炬以往,题数诗于石壁,从容屣步而还。翌日诗传白下,和者凡数十家。”对照这段有关此诗创作素材的记载,可以看出诗人的审美趋向对素材的取舍与提炼加工的影响。

首句“吴头楚尾”,习惯上指春秋时吴、楚两国邻接地区,大体上相当于今江西省北部之地,这里实际上是指长江下游的扬州、南京一带。这句点行程,以咏叹起。“路如何”三字,故作问语,以增摇曳之致,并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下面所展现的邈远境界。

次句正面描绘“江上”景色。“秋深”点时令,为全篇定下一个统一的色调。江面上,烟雨迷蒙,笼罩着逐渐向远处伸展的渺渺白波。这句的色调是一片灰暗迷蒙。不但“烟雨”“暗”“白波”等词语,甚至连“秋深”的“深”字也似乎染上了一种灰蒙蒙的色调。“暗”字还透出了一种动态,让人感到江面上似乎越来越幽暗。整个境界在烟雨朦胧、白波淼淼中透出了深秋的黯淡凄寒和江上的邈远情调,诗人目接此境时情怀的黯然和神远亦隐约可见。

第三句叙事,点出傍晚渡江。薄暮潮涨,正是趁潮溯江而上的时候。“寒潮”实即上句“白波”,用“寒”字渲染,不但回应“秋深”,且传出一种凄寒萧瑟的感受。

末句转写渡江后所见所闻“秋深”景象。“满林黄叶”与“雁声多”,一诉之视觉,一诉之听觉,正见目之所接,耳之所闻,无非萧瑟凄寒的秋色秋声。“黄叶”与“寒潮”“烟雨”“白波”颜色虽然有别,又都统一于共同的萧瑟凄寒色调。经此句重笔渲染,一幅完整的江上秋色图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整首诗通过反复描绘渲染,表现出一种秋深时节江上烟雨朦胧的渺远境界和凄寒萧瑟的景象。诗人对这种景象,既感到有些凄黯,又感到悠然神远。或者说,它所要表现的正是诗人对这种凄黯而渺远的境界的神往,只不过表现得极为含蓄而已。整首诗恰似一幅淡远的南宗水墨画,情与景和景物之间,都呈现出高度的和谐。而首句抒情,第三句叙事,二、四两句写景,又使全诗浓密疏淡相同,显得比较空灵清疏。

从前面所引的记载看,诗人此行所见所闻,本有壮阔飞动,令人心动的景象,但经过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与眼光的过滤,“江涛喷涌,与山谷相应答”之壮景已排除出此诗之外,只剩下了“林木萧飒”之景,而且连时间也集中在傍晚的朦胧黯淡中了。从这里正可窥见诗人的审美好尚对生活素材的选择与加工作用。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