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别老母 黄景仁 |
释义 | 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鉴赏 古代诗歌中,以游子愧对母亲为题材的作品甚多,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除了唐朝孟郊的《游子吟》外,大概就算黄仲则的这首《别老母》了。 此诗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春,仲则时年二十有三。由于当时仲则“家益贫”,拟往安徽投奔太平知府沈既堂,遂不得不辞别家人,“出为负米游”(仲则诗集《自叙》)临行前,写了这首《别老母》,以及《别内》《幼女》《老仆》等诗。 诗的首句写自己掀开帘帏,拜别老母,踏上征程。“河梁”,犹河桥也,是古诗中送别之地的通称,典出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这里借用“河梁”一词,暗示了这次分别之地是在水边,分别之时是在薄暮。 按照一般思路,首句写了自己拜别老母之后,下面接着就该写临别的心情。然而,仲则不写自己,而写老母的神情:白发老母含愁相送,以至泪眼欲枯。老母泪眼欲枯,则游子之愁肠欲断可知。此情此景,正是“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甫《新安吏》)。 “惨惨柴门风雪夜”一句推出特写镜头:茫茫的风雪之夜,破敝的柴门之外,一位泪眼欲枯的老妪,惨惨地目送着远去的儿子,凛凛的寒风吹拂着她花白的头发,她全然不顾,只发呆地倚在柴门前,向远处凝望……那萧疏的白发上,浸渍着多少辛酸;那欲枯的泪眼中,饱含着无限深情。面对这凄惨欲绝的景象,诗人深感内疚:哀哀老母,生我够苦,而我不仅不能尽儿子的赡养之责,反而要辞母远去,令高堂老母伤心不已,这真是“此时有子不如无”啊! “此时有子不如无”,是刻骨的情语,它不仅刻画了仲则当时辞别老母的沉痛心情,也震撼了千千万万游子的心灵。明朝归有光《先妣事略》中有这样几句:“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写的是对亡母的愧疚,而仲则此句写的却是“悲莫悲兮生别离”,较之归有光,似乎更加沉痛。 仲则对他的母亲是拳拳挚爱、深深愧疚的。《两当轩集》中有不少写此种心境的作品,如“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别内》),“袍少故人脱,绵余慈母装”(《舟夜寒甚,排闷为此》),“似水才名,如烟好梦,断尽黄齑苦笋肠。临风叹,只六旬老母,苦节宜偿”(《沁园春·二十四岁初度》)……唯其情深,故能为此催人泪下之诗。徐世昌评仲则诗云:“真若泪流鲛客,悉化明珠;米掷麻姑,俱成丹粒”(《晚晴簃诗汇》),可谓知言。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