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望江南 苏轼 |
释义 |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鉴赏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任上。作者于熙宁七年十一月至密州,“处之期年”,即八年底,动工修葺园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命名“超然”(苏轼《超然台记》)。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望江南》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春景,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三个层次先是由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两天,相传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从这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揣其用意: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一是因为公务在身,二是因为想继续进取,希望实现其“致君尧舜”的宏大志愿。此时,作者的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之中。既由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望,而这种欲望又不可能得到满足,因此,他只好自我开解,进行一番自我安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休对”“且将”,这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这个办法虽十分勉强,无可奈何,但毕竟使思想上的矛盾暂时得到了解决。于是,“诗酒趁年华”,便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要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正是苏轼在密州时期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在作法上,作者按谱填词,也颇为讲究。《望江南》词,以单调为多,宋人喜作双调,《全宋词》中存词一百五十多首(不包括残篇)。宋人所作,成功例子并不多,而苏轼此词,却堪称典范。《望江南》词,上下两片居中两个七字句,通常是对仗句。苏轼这首词,上片两个七字句,上一句是散文句式,与下一句并不对,但下一句“半壕春水一城花”,“半壕”对“一城”,“春水”对“(春)花”,却很工整,同样收到铺排场景的艺术效果。下片两个七字句,天设地造,不仅字面对得工,而且辞义也对得工。这组对句,道出了全词的中心意思。两组对句,一组写景,一组抒情,两相照应,两相关联。上一组对句,写的是异乡之景,下一组对句,抒的是故乡之情;上下合在一起看,可知上片所写之景,乃由异乡人眼中看出,而下片所抒之情,则由眼前之景所触发,景与情已经融为一体。令词小调,作得如此天衣无缝,实在难得。可见苏轼并非是豪放而不拘格律的词人。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