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摸鱼儿(雨后江上晚眺) 凌廷堪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摸 鱼 儿

雨后江上晚眺

暮天空、乍收凉雨,隔江飞过清冷。烟鬟绰约山容洁,扫得两蛾幽靓。无限景,纵倩取、镂冰琢雪应难咏。斜阳未暝。见别浦残荷,回汀折蓼,都作淡红影。 江光远,蹙起靴纹万顷。微风恰好初定。盈盈十五吴娃小,笑与碧波相映。娇妒性,有意要、惊他沙上鸳鸯醒。青裙半整。便急打兰桡,空明击碎,摇过采菱艇。

凌廷堪


【赏析】

这是一幅雨后长江晚眺图,画面色彩明朗,意境清新优美,表现出作者眺望美景时悠闲恬淡的心境。

“暮天空、乍收凉雨,隔江飞过清冷”,时值傍晚,雨过天晴,一股清凉的空气从江的对面吹来。读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词人伫立远眺,迎风开怀的情景。他把目光越过江水,投向远处的山峰,只见“烟鬟绰约山容洁,扫得两蛾幽靓”。他看到雨后的青山,洁净清新,几缕烟岚绕着山腰袅袅飘动,使青山显得更加妩媚光鲜。“鬟”本是妇女的发髻,词人把烟岚比作女子百鬌的发髻,那烟岚笼罩下的山峰自然是妩媚多姿的了,山也便给人以灵动的美感。又古人常用美女的眉毛来形容山峰,《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宋代王观的《卜算子》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之句。此处“扫得两蛾幽靓”亦同此意。“蛾”,蛾眉,“靓”,妆饰美好。谓轻轻飘动的山岚正如美女在描眉增色。把烟岚比作女子的发髻,把山比作女子的眉毛,都使山变成有情之物,表现了作者对雨后清新秀丽的青山的喜爱。虽说“烟鬟”、“蛾(眉)”都是老套的比喻,但历代文人还是能常用常新,此词即是一证。“无限景,纵倩取、镂冰琢雪应难咏”,如此美景,借用什么词藻、手法来描绘它,都是徒劳无功。“倩”,引申为借。“镂冰琢雪”指在冰雪上雕刻,比喻徒劳无功,语出《盐铁论·殊路》“故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及黄庭坚《送王郎》“炊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字费工巧”。我们可以想见当时词人有强烈的美感和愉悦却难以表达的陶醉的样子。“斜阳未暝。见别浦残荷,回汀折蓼,都作淡红影”,当时夕阳尚未落山,阳光给池中的荷叶、小洲上的芦苇都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残”、“折”二字,既暗示在此之前风吹雨打,荷叶被残损,芦苇被折断,也点出时为秋季,草木渐渐凋零;“都作淡红影”,则给衰荷败蓼蒙上了妍丽的色彩,不使词的基调转为萧瑟,同时也为下片描写江景的展开预留地步。

下片,词人把目光从江上江畔的山峰、洲渚收回,投向那一江秋水。只见“江光远,蹙起靴纹万顷,微风恰好初定”,当时江上微风初定,江中尚有微风吹皱的波纹。“靴纹”指细微的水波,语出苏轼《游金山寺》“微风万顷靴纹细”。“万顷”表现了江面的阔远。也许雨后的清新空气、优美景色吸引了几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她们跑到江边玩耍,欢笑嬉戏的面容身影都映入了粼粼碧波,“娇妒性,有意要,惊他沙上鸳鸯醒”,她们还十分顽皮,见沙滩上鸳鸯悠闲自得地相依相偎,偏偏要去惊扰它们。玩够了,然后整理衣裙,跳上船,拿起船桨,摇船采菱去了。“空明”指澄澈平静的江水,苏轼《前赤壁赋》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之句。“空明击碎”即船桨划在波平如镜的江面上,击出一串串水花和一道道水痕。这一组句子中作者一连用了“笑”、“有意惊”、“半整”、“急打”、“摇”等几个动词,把小姑娘的天真烂漫描绘得栩栩如生,也给整幅画面平添了盎然的生气。如果说,上片是写静景,那下片则是写动景,动静结合,笔致精妙。

通观整首词,笔墨轻松,意境清新,色彩鲜明,结构谨严,景中有人,人与景契,不愧为同类词中的佳作,而出于朴学家之手,尤为难得。

(吴全兰)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3: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