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清平乐 吕碧城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清 平 乐

冷红吟遍,梦绕芙蓉苑。银汉恹恹清更浅,风动云华微卷。

水边处处珠帘,月明时按歌弦。不是一声孤雁,秋声那到人间。

吕碧城


【赏析】

冷落的秋天,那是一个很容易引起旧时代闺阁女子伤感的季节。吕碧城的这首小词,所要表现的便是在秋夜里产生的寂寞而又孤独的闲愁,抒发含而不露的伤秋怀人之情。它在内容上并未越出前人的藩篱,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可言之处。小词一开始就细致地刻画了词人秋夜的活动。“冷红”,犹“惨红”,那凄迷冷艳的寒花,惹得词人长夜难寐,为之遍吟惜芳之句。而那曾经有过荷叶田田的芙蓉池苑,更使词人梦魂萦绕。那里也许是词人诸姊妹间携手相欢、芳踪曾到之处,如今也想必是花也凋零,影也难觅,只能在梦里憧憬。宋周邦彦曾写过类似的词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流露的是一股浓郁的乡情。碧城显然化用其句,但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与之不同的情感。词中并没有将此情感说破,而是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是为秋来惆怅?还是为离别伤怀?抑或别有深意?总之,意味深长,令人思索玩味不已。接着,小词由人物活动转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银汉恹恹清更浅”脱胎于《古诗十九首》之十“河汉清且浅”,突出秋夜星空特有的景观。银河低垂,万籁俱寂,轻风吹动,彩云微卷,给秋夜平添了几许静谧的美感,同时又多少带有几分凄清的色彩。这里,景物的描绘,是在为人物提供具体的活动背景。不难想象,这美景之后意味着什么。写到这里,词中并没有出现一个“愁”字,却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愁的存在,由此可见词人高超的艺术手腕。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写景结句,将画面由天上切回人间。“水边处处珠帘,月明时按歌弦”,点明夜已深沉,也还有人在丝竹弹唱,分明是对月赏景,消遣良夜。这与上片“冷红吟遍,梦绕芙蓉苑”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词人与众不同的情怀。如果说此前人们还只能从“冷红”、“银汉”、“云华”、“月明”等一系列的意象中去思索领悟词人的情思,那么现在大可不必了。词人在这结尾二句里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伤秋之感和盘托出,从心底里发出由衷的感叹:“不是一声孤雁,秋声那到人间。”“秋声”,这里指歌弦中传出的伤秋之声,非谓大自然的声响,词人在同一时期写的《鹧鸪天》一词中,有“指下秋风起素弦”,可证。乍看起来,词人的感叹只是一种寂寞的闲愁,愁些什么呢?“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前人描摹过的秋天萧杀悲凉的景象,无疑会对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词中所要抒发的情感,很容易被看成是一种泛泛的闲愁,看成仅仅是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引起的无端的惆怅。其实不然,看这结尾二句,闲愁中也蕴藏着耐人寻味的丰富的意涵。在古典诗词中,秋雁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唐韦应物《闻雁》诗云:“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就是秋夜雨中闻雁而触动离愁,反观结句,联系到词人写此词时正寄居塘沽舅家,彼时诸姊妹间为衣食奔走,天各一方,聚会无期,词人闻雁声而念及离散的姊妹,由离散的姊妹而唤起离愁别恨,不也正在情理之中么?

近代著名诗人樊增祥对这首小词极为推崇,认为深得“南唐二主之遗”(《晓珠词》眉批),可谓确评。综观南唐李璟、李煜词,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以常语入词,单纯明净,绝少雕琢修饰,在极有限的词句中包涵着极绵密的意象,寄托着深沉的感慨。按之本词,无疑有着与二主词非常类似之处。试以此词与李煜《捣练子》“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句相比较,即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都立足于秋夜不寐,点染情景,遣词造句朴实无华,又都以意象取胜,让人玩味不尽。樊氏评语的着眼点正在于此。

(李保民)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