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 曾觌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金人捧露盘

曾觌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余霜鬓,嗟前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曾觌,字纯甫,北宋开封人。生于大观三年(1109),到靖康二年(1127)高宗南迁时,他已经十八九岁了。北宋后期徽宗在位时,正当京城之地“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东京梦华录》序)。这一南宋文人称颂的“中州盛日”、“宣政风流”,是曾觌亲身经历过的。

靖康二年,汴京失守,徽、钦二帝被掳,宋室南迁,曾觌大约也在这一历史转变之期,流落到了江南,不久就做了南宋王朝的官员。孝宗登基后,他逐渐受到重用。此词自注云“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庚寅”为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载:“汪大猷为贺金正旦使,俾觌副之。”他们于这年二月完成使命,回到了临安。这首词即曾觌在归途中过北宋旧京开封时所作。

此时的开封城在金人统治下已经四十余年,它曾是宋金多次战争的边缘地带,其破败不堪是可以想见的。而词人自己也已经六十多岁,当年离开它时,还是青年,而今路过,却是白发萧萧,垂垂老矣。举目所见,那昔日的歌舞之地,宴游之处,已成今日的断井颓垣;那昔日的天街,今日如同地狱一般。睹物伤情,词人既悲去国,又悲流年,于是,便将这万千感慨,一齐注入词中。

上片以“记”字领起,统贯始终。“神京”二字点明感怀对象。“繁华地,旧游踪”二句,前句是对昔日京都所作的概括性介绍,后句便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表明了他与昔日京都的密切关系。这三个短句构成上片的第一段落,为后面的描绘和抒情做好准备。

“正御沟、春水溶溶”以下,作者紧扣“春”字进行描绘。这一句是就自然景物所作的摹写。其中,“御沟”标志宫廷之所在,它是承接前面的“神京”而来。明净的春水在御沟中缓缓流淌。由此可以想到原野上那生机勃勃的草木,而这一切都曾引发过昔日京师人士无限的游春意。

从“平康巷陌”到歇拍的“柳绿花红”,是上片的第三段落。“平康巷陌”,本来用指妓女聚居之处,这里还应当包括酒肆茶坊、勾栏瓦市等游乐场所。“绣鞍金勒”句说的是那些“章台走马”的男子,“解衣沽酒”句概写他们的游乐活动。“柳绿花红”应当是指代封建社会中那些在城市中献伎的女子。她们穿红着绿,正是所谓“柳绿花红”。而“平康巷陌”则是以这些人为主体的。在宴饮场中,文娱之所,她们免不了要应景表演。因此,此词在“醉弦管”之后,立即补上“柳绿花红”一句,指那些女子正在献艺。这一段落重在写昔日京都市人游冶及宴饮等方面的情景,通过这寥寥数笔,我们便可以想见当时国家承平、民康物阜的情况。

下片陡然一转,情调随之而变。换头的“到如今”三字,与上片中的“记”字相呼应,把词人的神思从记忆中拉回到现实。“嗟往事,梦魂中”六字,把上面蕴蓄着的势态直接引发出来,于是,今日的衰败与昔日的繁华便在这里得以绾合。这是六个沉重的字眼,那些令人沉醉的“前事”只有在“梦魂”之中得以出现,这当然是极令人伤痛的事情,所以词人在“前事”上更着一“嗟”字,把痛楚之情表现得很充分。“余霜鬓”三字,承接前事已成空而来。虽然只作客观的陈述,但其中却饱含着词人的万般无奈与无限悲哀。这几句是下片的第一个段落,在这里,词人运用了实事虚写的方法,使其情感更为浓厚。由此,全词从平面转向深入,全词的中心也因此而自然推出,即所谓“感怀”。

“但寒烟”至词末,为下片的第二个段落。它重在写所见,以景物渲染气氛,为抒情服务。“但”字一直贯穿到底,引出今日实实在在的所有:映入眼帘的唯有漠漠的寒烟和瑟瑟凉风中飘飞的蓬草;昔日的殿宇徒然伫立,而当年百官朝拜之所,天子议政之庭,却早已渺无人迹;苍茫的暮色中,唯见声声悲吟的寒笳中惊飞的塞雁;依然是昔日拂面的东风,可是,它们今日送来的却只有那说不出、道不尽的凄寂与酸楚。

这首词在写作上是颇具特色的,它主要是以多方面的对比来抒发情感。从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首先,上片以“记神京”引起,下片则以“到如今”发端,它们分别贯穿了上片和下片的始终,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大幅度的对比。就全词所展示的景象来看,是昔日京师的太平宴乐与今日寒笳凄厉、哀鸿长鸣的景象形成的对比。在这种强烈的大起大落中,作者的黍离之感、伤痛之情得以充分地表现。

其次,从用笔上看,全词写得比较徐缓。但由于上下片中作者注入感情的不同以及所摄取景物的各异,这种徐缓所起的作用也有差异。就上片来看,它用于较为平实的铺写中,从而表现出一种欢乐惬意的情绪。而当它用于下片的以虚为主且更加深刻的描写中时,这种徐缓便将词人的痛楚之情增浓变厚了。

最后,就全词的着色来看,虽然同是写春天的景象,但上片要明丽柔和得多,而下片则偏重于凄迷冷寂。由于它们与词人所欲表现的情感恰相吻合,因而起到了衬托和渲染的作用。

(林昭德 陈 忻)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37:48